城市的温度,难道就靠碰运气吗?那天傍晚,刘先生和坐轮椅的妻子在骨科医院门口被现实“拦截”了:连叫三部网约车、一部巡游车,都因为轮椅被拒载,最后靠一辆豪华专车“临时救场”才回到家。这一幕既尴尬又刺眼,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城市出行的湖面,泛起不少涟漪。
画面很容易想象:有人推着轮椅在医院门口张望、有人在电话那头焦急等待。市民的投诉不是个例,“爷爷复诊回来没车,只能把轮椅推着走三公里”这类抱怨在网络上刷屏。还有人说,提前一天预约却被临时取消,不得不改订一辆更贵、更大的专车把父亲接回家。细看上海的情况,问题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早在2014年就有无障碍巡游车,强生出租把部分用户列入“白名单”,约3900人享有优先派车权,累计调度近5万车次;但那些不在名单上的老人、孕妇、术后患者,能否当天叫到车,常常靠运气——有时被告知要至少提前一天预约,有时甚至排到好几天后。
新车型正在上路。去年11月,英伦LEVC TX5这种“吉祥黄老爷车”开始投放,全市目前约50辆,起步19元、每公里3元,车厢能放下轮椅,前后门对开设计方便上下。乘客体验普遍被夸:车稳、司机热心,三公里花40元感觉值。但问题也很现实:单车采购贵、服务耗时长,日营收和小时营收都明显低于普通车。公司测算一辆车月均亏损约7037元,照此推算,投运100辆一年可能亏损约844.44万元。司机也不爱接这类单——要提前准备、拆装设备、帮扶上下车,经常多花二十分钟;医院、高铁站那类接送点停车复杂、排队长,让人头疼。
▶ 各地有招,值得借鉴
广州推出专项补贴,深圳对承运驾驶员发放爱心激励金,按订单类型分为60元、70元两档,显著提高了司机接单积极性。上海市交通委表示会推动网约平台接入“无障碍”选项,用平台流量做加持,并对信息服务费给予优惠;虹桥机场开了无障碍专用通道,浦东机场也在研究设点可能性。市人大代表建议扩展服务覆盖人群、完善补贴机制,并在机场、高铁站、医院社区等处设专用停靠位,同时允许合理溢价或差异化套餐,让服务的真实价值被市场认可。
问题的根子不止是车少或补贴不够,而是“供给侧”与“公益属性”之间的博弈:这项服务对象有限、回报周期长,单靠市场很难自发提供充足资源;光靠政府买单也难长期为继。那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让无障碍出行既有人情味又可持续?
可以多管齐下。政策上,按每趟补贴和每车平衡补贴相结合,既鼓励车辆投放,也补偿空闲成本。平台上,设置显眼的“无障碍”选项,把订单流量倾斜给具备条件的车辆;同时允许差异化定价,比如高峰期或复杂接送点适当溢价,形成价格信号。对司机,既要金钱激励(直接补贴、激励金),也要时间补偿,优化接送流程、优先通行停靠位,减少“等位付出”。把服务对象适度拓宽,不只照顾长期轮椅用户,也涵盖术后康复、临时行动不便的群体,提高车辆利用率。技术上,改良预约系统,支持医院联动、医生开具临时接送单、社区集中调度,避免随叫随到成为空驶与无序排队的导火索。
还可以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企业慈善和保险公司可以做部分买单或补贴;医院和大型交通枢纽可以与网约平台合作,设立固定无障碍停靠位和预约窗口。试点先行,设立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平均响应时间、接单率、每车营收与补贴比、用户满意度等,逐步调整补贴结构和服务流程。
说到底,这既是出行问题,也是城市对弱势群体的温度考题。我们不该把把轮椅“推上车”的责任,丢给偶遇的好心人。对普通家庭来说,提前规划确实有必要,但更希望看到能随叫随到、不挑人的无障碍车网络。对政府、平台和司机而言,这既是一道公共服务题,也是一笔长期投入——该怎么分摊这份成本,既保护弱势又不让市场失灵?你觉得,城市应当怎样做才能把“运气好才能上车”变成“按需可及”?我们都该出点力,还是说,让制度来兜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