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充电困局:慢充8小时惹怒纯电,高速排队矛盾谁来买单?

嘿,各位朋友!

用车社今天给您带来个话题,绝对是新能源车圈里最让人头疼,也最容易引起“口水仗”的事儿——咱这增程车,到底是在“续命”还是在“添堵”?

您瞧瞧,国庆长假,服务区那场面,比春运抢票还热闹!

一群纯电车主,电量警报都快拉响了,眼巴巴瞅着那几个充电桩,后面一长溜儿队伍,比麻花还缠人。

队伍里总有那么几位“不紧不慢”的增程车主,慢悠悠地给车子“补能”,那速度,看得人心急火燎。

增程车充电困局:慢充8小时惹怒纯电,高速排队矛盾谁来买单?-有驾

“大哥,您那车能加油啊!为啥非得来抢咱们的充电桩?”一位纯电车主,电量低得心烦意乱,声音都带着点急切。

后车窗摇下,一张略显不耐烦的脸探出来,一句:“我花钱买的车,凭啥不能充?”

这对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

这不就是当下新能源车圈里,最赤裸裸的“矛盾点”吗?

说白了,这增程车充电慢,可不是空穴来风,这里头的水可深着呢!

增程车的“充电慢”,真相藏在哪?

咱先掰扯掰扯为啥增程车充电这么慢。

这事儿,得从电池和功率这两个“短板”说起。

您看看市面上这些增程车,它们标榜的纯电续航,大多卡在200公里以内,这电池容量,跟纯电车比,那体量小了不少!

就好比您给一个水杯倒水,杯子本身就小,能装多少?

更让人不解的是,很多增程车的快充功率,被厂家“限制”得很死,最高就60kW。

您再看看同级别的纯电车,早就超过200kW了!

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是三倍!

您想想,纯电车充个10分钟,能跑400公里,那叫一个“疾驰”。

可增程车呢?

同样10分钟,可能就给你充了100公里。

增程车充电困局:慢充8小时惹怒纯电,高速排队矛盾谁来买单?-有驾

这效率,简直是“蜗牛爬行”。

还有那些厂家宣传的“超快充”,听着挺诱人,实际嘛,很多时候都是“文字游戏”。

比如,某品牌说“12分钟充80%”,够厉害的。

但它后面有个小字儿:“需特定超充桩支持”。

嘿,这不就跟寻觅知音一样,说“我能懂你”,但你得找到那个“懂你的人”才行啊!

现实呢?

在咱们普通快充桩上,这时间直接翻倍。

我有个朋友,就亲身经历过。

他那增程车,从30%充到80%,在普通快充桩上,硬是耗了50分钟。

最后那20%,因为系统为了保护电池,直接给限速,您还得乖乖等半小时。

这前前后后加起来,得一个多小时!

您说,这跟宣传的“迅捷”比起来,是不是感觉被“消磨”了时间?

这种“宣传与现实的落差”,真的能让车主有点怅然。

“省钱”的诱惑,还是“拥堵”的现实?

为啥这些增程车主,宁可排队充“慢电”,也不愿意去加油站?

这里面,不光是经济账,还有体验。

增程车充电困局:慢充8小时惹怒纯电,高速排队矛盾谁来买单?-有驾

在城市里通勤,每公里0.2元的电费,那叫一个“精打细算”。

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节流”。

可一旦上了高速,这情况就变了。

表显油耗8L/100km,算下来一公里就要烧掉0.7元。

跑个500公里,油费比电费贵出250块!

这250块,够一家人美美地吃一顿饭了!

有车主直言:“每次加油都感觉有点心疼,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经济上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可体验上的落差,更是让矛盾显现。

江苏的李女士就说:“车子满电的时候,开起来挺舒服,挺安静。可一旦亏电了,发动机就开始响,整个车身抖得有点厉害,这体验,真的让人有点动摇。”想想看,花钱买的车,开到最后体验差距这么大,谁碰上都得琢磨琢磨。

还有些车主,把“充电”跟自己的“环保理念”联系起来,觉得加油就等于“背离初衷”,甚至有点“失落”。

这心理,可以理解,毕竟新能源汽车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是冲着“绿色出行”来的。

但当现实的“充电慢”和“油耗高”摆在眼前时,这份“初衷”就有点经不起考验了。

车企的“技术权衡”,谁来买单?

说到底,这些矛盾的根源,都指向了车企在技术上的“权衡”。

增程车,当初宣传的就是“油电随心”,听着挺好。

可到了低电量的高速工况,油耗上来,这就间接导致车主得去抢充电桩。

还有那个电池容量,卡在100-200公里这个区间,长途出行,您注定要频繁充电。

增程车充电困局:慢充8小时惹怒纯电,高速排队矛盾谁来买单?-有驾

这本身充电就慢,还得多次充电,您说这体验有多耗时?

最让人觉得有点“不解”的是,销售话术里,总是强调“充电省钱”,把电费的“好处”给您说得很足。

可对于高速上充电排队这件事,还有充电效率的“短板”,却很少提及。

这不就像是只看到了“海市蜃楼”吗?

怎么破局?技术和规则得跟上!

那这事儿,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我觉得,得从技术和规则两方面入手。

短期来看,一些地方已经在尝试“潮汐充电”这种模式,节假日出行高峰,增派移动充电车,缓解一下拥堵。

还有的服务区,也开始设置“纯电优先通道”,尽量减少纯电车和增程车之间的冲突。

但说实话,这些都是“权宜之计”。

表面上看是车主之间的矛盾,背后反映的是咱们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不足,还有增程技术本身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

您想想,当纯电车主在寒风中排队好久,电量都快没了;当增程车主被一些人指责“不顾他人”,被贴上“占位”的标签……这其中,真正的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是有些车企,在享受了政策红利的同时,把用户实际使用中遇到的各种“不便”,转嫁给了消费者。

“油电切换”的便利,背后是什么?

咱们再来梳理一下这个“油电切换”的逻辑。

很多增程车,在宣传的时候,会把每公里的成本算得很低,尤其是用电的时候。

这让很多消费者觉得,“哇,以后开车成本这么低,多划算!”

增程车充电困局:慢充8小时惹怒纯电,高速排队矛盾谁来买单?-有驾

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个“低成本”的前提,是纯电续航。

一旦过了这个“纯电模式”,发动机介入,油耗上来,这个“省钱”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更别提,在一些使用场景下,发动机的噪音、抖动,都会让当初那个“静谧体验”打折扣。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套餐,里面有你爱吃的,也有你不太喜欢的。

销售人员只跟你强调你爱吃的有多棒,却很少提你不太喜欢的那部分,当你真去体验时,才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技术发展,还是用户体验?

现在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

增程技术,作为一种“折中方案”,它确实解决了一部分用户的“续航顾虑”,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那些把“油电随心”说得很美好的车企,有没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过,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有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提升电池的容量,去优化充电的效率?

还是说,这只是他们一种“规避纯电续航短板”的策略,用一种看似“巧妙”的方式,去迎合市场?

未来的方向,怎么走?

说到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一个“概念”的展示,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用户体验提升。

对于增程车来说,如果想继续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就必须解决充电速度慢、亏电工况下体验不佳的问题。

要么,加大电池容量,提升纯电续航;要么,优化发动机和电机的匹配,提升亏电状态下的动力和平顺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增程车时,也需要仔细了解,多做功课。

不要只被那些“省钱”的宣传所吸引,更要了解车辆的实际性能,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说到底,就是车企能不能真正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用实在的技术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充电桩前的“拥挤”,什么时候能得到缓解?咱们一起关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