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黑公关”帽子,盖住生命的代价

#美女#

别让“黑公关”帽子,盖住生命的代价

车企公关的算盘,这次彻底打歪了

谁在把安全质疑,污名化成阴谋?

三天前,成都一辆小米SU7凌晨失控撞上护栏,电池瞬间爆燃。目击者抄起石头砸车窗,救援人员用撬棍别车门,那扇门却像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火势蔓延太快了,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火焰吞噬了整个驾驶舱。

这已经是半年内第二起类似事故。公众的疑问很简单:为什么最基本的救援通道都保障不了?车门为什么在断电后无法从外部打开?

但公众等来的不是对安全设计的解释。在10月19日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刚宣布完成40万辆交付,转头就提高音量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这话听着真耳熟——每当产品陷入争议,某些企业第一反应永远是“有人要害朕”。

要我说,这简直是公关史上的灾难级操作。当生命消逝的悲剧被轻飘飘地归因为“黑公关”,当安全质疑被偷换成“恶意抹黑”,某些车企的傲慢已经写在脸上了。

看看官媒怎么接招的:《浙江日报》直接点题“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第一财经更狠,标题写着“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这些媒体没说车辆一定有质量问题,但他们戳破了一个更关键的真相:用“阴谋论”转移视线,是对公众智商的侮辱。

别让“黑公关”帽子,盖住生命的代价-有驾

问题的根子早就埋下了。小米SU7采用的全隐藏式门把手,断电后外部根本无法手动开启。唯一的逃生希望是车内一个备用拉手——前提是车里的人还能动。为了那点所谓的设计美感和可能省下的成本,牺牲最不该牺牲的安全冗余,这笔账划算吗?

更讽刺的是,工信部在2024年9月24日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在紧急状态下应能通过机械方式从车外打开车门”。监管的箭已经射出来了,某些车企却还在忙着给质疑者扣帽子。

雷军先生,是时候清醒了!当一辆车的事故能与“年轻人的最后一台车”产生关联时,企业要做的绝不是拿起“黑公关”的盾牌。安全,才是最好的公关。真诚地直面问题,敬畏每一条生命,比任何华丽的销量数字和对“黑手”的控诉都更重要。

现在轮到你们选择了: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们觉得车企第一时间该做的,是调查安全隐患,还是先抓“黑公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