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氢能技术让两轮车出行迎来新变革

(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戴瑞雪 通讯员 李圆圆

  本报讯 “平时去图书馆、食堂、宿舍都靠它,特别方便!”近日,在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的校园里,高熵储氢合金团队的张雅琨熟练地扫码、开锁,骑上一辆共享氢能两轮车朝着宿舍区驶去。这款由该院高熵储氢合金团队研发的共享氢能两轮车,凭借3分钟补能、80公里续航的核心优势,不仅成为校园里的“出行新宠”,更标志着秀洲区在氢能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走近这款氢能两轮车,其外观与普通电动自行车并无区别,但真正的“玄机”藏在坐垫之下。轻轻掀开坐垫,一个黑色容器内紧密组装着两个银色氢气瓶,瓶中装载的高熵储氢合金粉末,正是其实现高效续航与快速补能的核心秘密。“当瓶内的氢气进入燃料电池后,会和空气里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电能,电能直接供给电机驱动车轮。”高熵储氢合金团队博士查亮亮解释道。

  相较于传统电动自行车,这款共享氢能两轮车的优势十分突出。在续航能力上,它一次补能可供成年人骑行80公里以上,远超普通电动车的续航水平,而更换氢气瓶也仅需3分钟,彻底告别了“里程焦虑”,让用户无须担心骑行途中突然没电的问题;在环境适应性上,团队研发的高熵储氢合金体系低温性能优异,即便在冬季低温环境中,车辆续航也不会出现明显衰减,解决了电动车冬季续航“缩水”的痛点。同时,该高熵储氢合金体系的循环性能出色,能为车辆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这款氢能两轮车运行过程中仅排放水,不会产生污染物,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出行,与当下低碳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目前,10辆共享氢能两轮车已正式在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投用,分布在研B座门口、图书馆、食堂等师生出行需求较高的区域,并且对全院师生免费开放,进一步提升了校园出行的便利性。

  这项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突破,背后是科研团队长达6年的坚守与打磨。“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最大瓶颈始终是存储和运输安全。”查亮亮回忆,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团队几乎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围绕钛、铁、锰、镍、钒、铬等十几种金属元素反复调配合金配方。有时候为了捕捉一组精准的储氢数据,科研人员需要连续值守实验设备十几个小时,在无数次试错与调整中寻找最优方案。

  最终,团队成功研制出由钛、铁、铬、锰、钒5种元素组成的高熵合金,相较于市面上常规储氢合金,这款新合金的储氢性能提升了20%,为氢能在两轮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看到的共享氢能两轮车,只是高熵储氢合金的应用场景之一。”查亮亮表示,这项技术的价值远不止于代步工具。接下来,团队将以氢能两轮车的投用为契机,通过实际运营收集车辆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运行数据,检验高熵储氢合金产品的适用性与稳定性,进一步验证技术可靠性。同时,团队还将根据运营反馈迭代下一代低成本高性能的储氢产品及示范项目,不断提升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在氢能领域的示范效应,推动这项技术向更多领域延伸,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秀洲区在新能源研发领域的突破写下生动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