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 你这心态太容易被带偏了.
刚签完三方协议还沾沾自喜, 结果听风就是雨, 网友的几句吐槽就把你搞得六神无主.说实话, 这种"墙头草"心态要是不改, 到哪家公司都得后悔.
但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你, 人在焦虑的时候, 最容易被负面信息绑架.
01
为什么你这么容易被"网上吐槽"影响?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可得性偏差":你最容易记住的信息, 往往会过度影响你的判断.
网上的吐槽为什么这么有杀伤力?因为负面情绪本身就更容易传播.想想看, 有几个人会专门跑到网上发帖说"我在比亚迪过得还不错"?
但抱怨的人一定会找地方发泄, 而且吐槽帖的传播速度比表扬帖快10倍.
就像餐厅点评, 满意的客人可能懒得写评价, 但踩到雷的一定会写小作文.你能说这家餐厅就一定很差吗?
真正聪明的人, 会去找那些在比亚迪干了三五年, 还没离职的人聊聊, 而不是听那些可能试用期都没过的人在网上喷.
02
大厂的"血泪控诉", 哪家没有?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你就明白了.
华为的"奋斗者文化", 网上骂声一片, 说什么"床垫文化""连轴转".但你知道吗?华为的21级员工年薪500万, 很多人挤破头想进去.
字节跳动的996, 被骂得狗血淋头.但2024年, 字节员工的平均年薪还是让一大堆人眼红.
阿里的"福报论", 当年被群嘲.结果呢?阿里出来的人到哪儿都是香饽饽, 跳槽涨薪50%都是基本操作.
马云有句话说得特别直白:"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是坚持, 而最快乐的也是坚持."
大厂之所以是大厂, 就是因为它能把人逼出潜力.你以为那些在比亚迪, 华为, 阿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 跳槽时为什么这么抢手?
不就是因为他们在高压环境下练出了真本事吗?
03
年轻人最大的错误:把舒适当成正确
2025年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 同比增长43万.就业市场什么情况, 你心里没数吗?
在这种大环境下, 你居然还在纠结比亚迪"累不累"?
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你觉得那些拒绝比亚迪offer的同学, 他们现在都找到更好的工作了吗?
那些在网上吐槽比亚迪的人, 他们现在在哪儿高就?
你确定他们的选择就比你聪明?
年轻人最缺的不是安逸, 是被逼着成长的环境.
李嘉诚73年的人生观察总结出一个道理:决胜千里的人, 都有一个共同特质--能在困难中坚持, 在压力下成长.
你现在22岁, 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是找个清闲的工作躺平, 还是找个能让你快速提升的平台拼命?
04
如何判断比亚迪到底值不值得去?
第一, 看行业趋势
新能源汽车现在是什么风口, 你应该知道.比亚迪2024年销量超过300万辆,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这种快速发展的公司, 内部机会有多少?
在传统行业混三年, 可能学到的东西还没有在比亚迪干一年多.
第二, 看个人规划
去比亚迪不是为了养老, 是为了镀金.两三年后, 带着"比亚迪工作经验"的简历, 在新能源行业的含金量你想象不到.
就像当年去阿里的人, 很多都是冲着"阿里背景"去的, 结果呢?现在随便一个阿里P7出来创业, 都有投资人抢着投.
第三, 看替代选择
你现在的alternative是什么?还有更好的offer吗?如果没有, 你纠结个啥?
马云当年被30家投资公司拒绝, 如果他因为被拒绝就放弃了, 哪来的后来的阿里巴巴?
有时候, 坚持一个不完美的选择, 比在纠结中错过所有机会要明智得多.
第四, 问问自己的真实想法
撇开别人的意见, 问问你自己:签比亚迪三方协议的时候, 你是怎么想的?那个判断真的错了吗?
还是你只是被别人的声音搞乱了阵脚?
05
我的建议很简单
别听网上的吐槽, 也别听同学的选择, 听你自己内心最初的判断.
职场这条路, 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适合在舒适区待着, 有人必须在高压下才能成长.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的当下, 有一个大平台愿意要你, 就已经是幸运了.
至于那些网上的吐槽?等你真正进入职场几年后就会发现, 每个公司都有人抱怨, 每个行业都有人想跑路.
关键不是公司完不完美, 而是你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上快速成长, 积累到跳槽的资本.
两年后, 如果你还觉得比亚迪不适合你, 那时候跳槽的底气和现在纠结的焦虑, 完全是两回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