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一个配置,24.98万元。2025年9月26日,理想汽车发布纯电SUV i6,没有参数堆砌的发布会,没有复杂的选装包,只有一句“我们把顶配做成了标配”。就在前一天,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公开推荐这款车。价格公布瞬间,行业哗然——这不是又一款“卷价格”的新车,而是一次对智能汽车价值逻辑的重新定义。
理想i6来了,它不只卖得便宜,而是用一套“全栈自研”的AI体系,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推向了“去人类化操作”的新阶段。它真正重要的,不是24.98万这个数字,而是背后那套让车“像人一样思考”的系统正在成型。
理想i6全系标配AD Max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搭载英伟达700TOPS算力芯片与激光雷达,但真正让它脱颖而出的,是那颗名为VLA的“司机大模型”。不同于小鹏XNGP依赖高精地图、华为ADS强调多传感器融合,理想选择了一条更激进的路径:让AI像人类司机一样“看、想、做”一体化。在狭窄道路会车时,传统系统靠预设安全距离判断,常出现卡顿或强行通过;而VLA通过3D高斯自监督训练构建空间认知,能像老司机一样“瞄一眼”就判断出能否通过,并动态调整车速与轨迹。这不是算法优化,是认知范式的跃迁。
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快慢思考”机制。快思考负责实时响应,慢思考则模拟人类的逻辑推理,处理无保护左转、密集车流博弈等复杂场景。它甚至能结合导航逻辑和前方车辆行为,做出“试探性切入”的拟人决策。更关键的是,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干预:“快点超车”“这段路小心点”,系统能理解意图并执行。辅助驾驶不再是冰冷的执行器,而成了可沟通的“副驾驶”。
座舱里藏着另一个革命性存在——MindGPT。它不是语音助手的升级版,而是一个具备规划、记忆、工具调用能力的智能体。你说“好累”,它会自动启动座椅按摩、调暗灯光、播放舒缓音乐;你说“明天带孩子去公园”,它能主动查天气、规划路线、推荐亲子项目。相比之下,小鹏语音助手仍停留在“指令-响应”模式,蔚来NOMI专注情感化交互,小米澎湃OS车机则复刻手机体验。理想的目标不是“好用”,而是“懂你”,让车从工具变成协作伙伴。
从VLA到MindGPT,理想正在构建一个闭环:车能看懂路,也能听懂人。它不再需要你一步步操作导航、空调、音响,而是通过多模态感知,主动提供服务。这种“无感智能”正在重塑汽车的本质——它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移动的智能空间,一个能学习、记忆、进化的“硅基生命体”。
当行业还在比拼算力、传感器数量时,理想已悄然转向“认知智能”的竞赛。i6的24.98万元,买的不只是续航720公里的电池和4.5秒破百的性能,更是一套正在进化的AI神经系统。未来汽车的竞争,不再是硬件参数的军备赛,而是谁能让机器更像人。
车轮上的AI时代已经到来。真正的智能,不是让你操控得更多,而是让你操心得更少。理想i6的发布提醒我们:未来的车,不该是人类的工具,而应是世界的理解者,生活的同行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