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的热闹劲儿刚刚过去,很多人可能都感觉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每天上下班打车,好像突然之间便宜了不少。
以前早高峰期间,手机上那个“动态溢价”的红色数字总让人心头一紧,感觉多走两步路都比多花这份冤枉钱强。
可现在,不仅这个溢价不怎么跳出来了,各种打折券、特惠单倒是接二连三地蹦出来,就连去个远点的地方,以前基本不打折的行程,现在也能找到优惠。
这个现象让经常打车的人心里挺舒坦,感觉像是平台发福利了。
但咱们也得琢磨琢磨,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到底是能一直吃的红利,还是藏着什么咱们没看到的隐忧呢?
对于咱们普通乘客来说,这波降价确实来得挺实在。
长假期间出去玩,从火车站、机场打车回家,那价格真是让人记忆犹新,一口价可能比平时贵出一倍还多。
现在假期一过,价格不仅恢复了正常,甚至比平时还要低。
有些城市的网约车价格降得更是厉害,比如在内蒙古包头,快车的里程费已经降到了每公里不到一块钱,起步价也就八块钱,这价格听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基础价没那么低,但平台的补贴力度大了。
一位每天通勤的上班族就算了一笔账,以前早晚高峰打车,一天下来交通费怎么也得四十多块,现在有了平台的各种折扣券,同样的路程,三十块钱都用不了就能搞定。
这种实实在在的优惠,背后其实是几大网约车平台在暗中较劲。
节后是传统的出行淡季,坐车的人少了,平台为了留住用户,抢占市场,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战”,滴滴发个券,高德马上跟进,你来我往,最后便宜的还是我们这些坐车的乘客。
然而,当我们在这边享受着低价带来的便利时,方向盘另一边的网约车司机们,他们的感受可能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对他们来说,这场价格的“降温”,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冬”。
乘客省下来的每一块钱,都可能意味着司机师傅收入的减少。
一位在北京开了五年网约车的李师傅就说,国庆节后,他明显感觉到挣钱比以前难太多了。
以前他每天出车十个小时左右,勤快点跑,一天的流水能有个六百块钱上下。
现在呢,为了完成差不多的流水,他得在车里坐上十二个小时,甚至更久,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结果到手的钱反而还少了一百多。
比工作时间变长更让人糟心的,是订单单价的严重下滑。
在一些司机群里,流传着一张让人看了心里发凉的订单截图,一位厦门的司机接了一个三十多公里的长途单,乘客那边付了二十多块,可最终司机到手的钱还不到二十块。
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三十多公里路,到手不到二十块,平均每公里的收入连六毛五都不到。
现在油价是多少?
车子的保养、保险、折旧这些成本难道不算钱吗?
跑这么一趟下来,别说赚钱了,可能连油钱都赚不回来,纯粹是在做亏本买卖。
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车越来越多,但订单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就是司机们最直观的感受。
这种感受背后,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根据交通运输部门公布的数字,全国拿到网约车驾驶员证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六百万,而合规的网约车数量也达到了两百五十多万辆。
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但是,乘客的出行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车辆和司机增加的速度了。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网约车市场已经严重饱和。
比如在成都,有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合规网约车其实都处在一种不太活跃的状态,每天接的单子非常少。
在苏州,也有一半左右的车辆运营效率很低。
这就造成了一个“僧多粥少”的局面,大量的司机在街上空跑,或者在手机前苦等订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一位在合肥开网约车的小吴,去年刚贷款买了辆新车满怀希望地入行,结果干了一年多发现,扣掉每月的车贷、保险、油钱和平台的抽成,辛辛苦苦一个月下来,剩到手里的钱还不如他以前开推土机挣得多。
今年,他实在熬不下去了,只能忍痛把才开了一年多的新车折价卖掉,重新回到了工地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这种乘客觉得便宜、司机觉得难挣钱的局面呢?
说白了,就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了,而平台在这中间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这几年就业环境有变化,很多人觉得开网约车时间自由、门槛相对较低,于是大量的人和车涌入了进来,导致运力严重过剩。
另一方面,节后出行需求下降,订单量自然减少。
平台为了在有限的订单里抢到更多用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价。
通过各种优惠券和特价单,降低乘客打车的费用来吸引人。
但是,平台本身是要盈利的,它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来补贴所有的优惠,于是这部分成本压力,就通过派发低价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司机身上。
司机们为了维持生计,面对这些不怎么赚钱甚至亏钱的订单,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接。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平台为了抢客而降价,司机收入降低,为了挣回原来的钱只能工作更长时间,整个行业的劳动价值都被拉低了。
当然,面对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
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始采取措施。
比如,昆明市就在研究制定网约车的政府指导价,这就像是给网约车的价格设定一个最低标准,不允许平台把价格压得太低,从而保障司机的基本收入。
此外,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已经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了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
这条法规如果能严格执行,对于遏制平台之间无底线的价格战,保护司机这样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网约车价格下降这件事,我们不能只看自己打车省了多少钱。
它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乘客享受到实惠的同时,是大量司机师傅们在背后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绝不应该是让一方的利益建立在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基础之上。
如果司机们都因为挣不到钱而纷纷选择离开这个行业,那么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我们乘客。
到时候,我们可能要面临打车越来越难、等待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因为司机服务心态变差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
希望这轮价格战能早点过去,平台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更合理地制定抽成比例、如何为司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上,而不是一味地用低价来“内卷”。
只有让司机有钱赚、有奔头,乘客才能享受到稳定、安全、舒心的出行服务,这才是比一时的低价更重要的事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