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我国官方明确呼吁汽车行业遏制恶性价格竞争、推动 “反内卷” 以来,截至 7 月,市场反馈显示政策成效尚未充分显现。
从核心数据来看,国内前 20 大汽车品牌中,7 家企业进一步加大折扣力度,其余企业或维持原有优惠幅度,或仅实现小幅缩减,整体促销力度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以国内汽车销量龙头比亚迪为例,其 5 月底的大幅降价已引发官方重点关注,但 7 月折扣率仅从 6 月的 7.9% 微降至 7.5%,调整幅度微弱,反映出头部企业对价格策略的坚守。
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市场因素的叠加影响:
一方面,当前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叠加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需求端支撑较弱,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难以轻易放弃价格竞争手段;
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格局持续重构,小米等科技企业跨界入局,与比亚迪、特斯拉等传统车企形成直接竞争,同时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加速推出新车型,市场竞争烈度进一步升级,企业面临 “不降价则份额流失” 的生存压力。
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规范汽车零售定价存在天然难度:
部分车企虽避免直接下调官方指导价,但通过免息贷款、免费家用充电桩赠送、座舱配置升级、联网流量补贴等 “隐性促销” 方式,实质维持了市场竞争力,导致价格监管难以全面覆盖。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价格竞争的约束需经历长期过程,短期内车价既无大幅下降空间,亦缺乏上涨动力,“反内卷” 需构建长效机制。
深入分析可见,行业 “内卷” 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尚未化解:
此前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盲目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引发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市场壁垒存在,过度补贴本地企业的行为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这些制度性问题成为 “反内卷” 的核心阻碍。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治理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多次强调 “内卷式” 竞争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叫停销量周榜发布,遏制非理性竞争;17 家车企联合约定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有效缓解供应链压力。
未来,随着政策协同发力与结构性问题的逐步解决,汽车行业 “反内卷” 有望实现从 “政策呼吁” 到 “市场自觉” 的转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