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汽车4S店的经营压力大幅增加,库存积压成了突出难题。去年,全国关停了4400多家4S店,平均每天有12家关闭。今年上半年,超过七成经销商未能实现销售目标,平均库存量达到304万辆,并且还在持续上升。
在上海浦东,一家德系合资品牌4S店经理表示,即使对部分车型降价8万元,依然难以吸引顾客。一辆车的平均销售周期达到68天,比去年明显拖延。新能源车型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消费者持币观望,传统燃油车型销售压力显著加大。
武汉一家自主品牌店员反馈更为严峻,燃油车难以出售,老款新能源车型也只能低价处理,亏本清库存。即便通过车展短期销售增加,库存压力依旧沉重。河南信阳三线城市的一家展厅,库存预警指数已接近70%,厂家仍在持续压货,资金链面临风险。
从数据来九月汽车库存系数为1.35,虽未触及警戒线,但整体销量低于预期。超过半数经销商表示九月未达销售计划,而终端销量有所提升,可能与“金九银十”备货有关。
导致上述矛盾的核心在于市场环境变化过快。现阶段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查阅信息,实际到店率下降,线索转化有效顾客的比例降低。价格战持续加剧,经销商为完成厂家任务不得不亏损销售。新能源车型冲击下,燃油车型市场份额萎缩,厂家生产与需求脱节,导致大量资金被库存占用。
粗略一算,304万辆库存按均价15万元计算,等于约4560亿元资金滞压在库存中。经销商大多通过贷款提车,利息进一步蚕食利润。销量提升未能带来真正收益,反而加剧亏损,但为保持长期经营又不得不维持销售。
经销商与厂家的关系也趋于紧张,厂家将销售压力转嫁给经销商,一些难以承压的小型经销商只能选择转型或退出市场,部分大型经销商则借机扩张,行业集中度加深。
为缓解经营压力,经销商逐步调整策略。部分门店更重视售后服务,该业务收入在整体利润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国家新一批补贴政策即将落地,经销商需抓紧宣传和促销,扩大受益面。
展望四季度,约44%的经销商看好销量回升5%到10%,国庆假期或带来部分客流增长。从长期来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新能源车型替代加快、直营模式兴起等问题仍未解决,4S店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行业变革迫在眉睫。厂家和经销商需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仅依靠降价并不能根本改善困境。转型开展二手车、汽车金融服务,或尝试轻资产经营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的生存之道。库存压力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反映出整个汽车流通行业亟需转型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