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进今年的成都国际车展,扑面而来的不是熟悉的汽油味儿,而是一股子浓到化不开的“电味儿”。新能源品牌们跟商量好了似的,不仅把展台全扎堆在最显眼的核心区,那灯光打得,比旁边的传统车企亮了好几个色号,生怕别人不知道谁才是今天的主角。
不过,你要是愿意多挪几步,往那些边边角角的展台溜达一圈,就会发现,发动机的轰鸣其实压根就没走远。纯燃油车不是消失了,它们只是换了个更聪明的活法,悄悄挪了个窝,摆了个新姿势。
这事儿从展馆的导览图上就能看出端倪。去年还能在主路上耀武扬威的燃油新车,今年大多被客客气气地“请”到了展台的两侧。官方的数据也挺实在,这次参展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都过了45%,而咱们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更是硬气地冲破了68%。
最后的咆哮
留心看那些还在坚守阵地的燃油车,你会发现一个特好玩的现象,它们像个“哑铃”,两头沉,中间空。这“哑铃”的两端,一边是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高性能猛兽,另一边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家用车。
在豪华品牌扎堆的8号馆,性能燃油车几乎成了车迷们最后的精神寄托。宝马展台最中间,摆着那台M2CS双门轿跑,周围永远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这台卖到80.80万的家伙,肚子里那台3.0升直六双涡轮发动机,能给你530匹马力,3.8秒就破百了。
现场的销售大哥偶尔心领神会地轰一脚油门,那低沉的咆哮瞬间就能点燃全场的热情。车迷圈里早就传遍了,这颗心脏和M4GT3赛车同宗同源,难怪骨子里透着一股狠劲。为了快,车身用了大把的轻量化材料,愣是比普通M2减了快30公斤。大家的眼神,全黏在它的机械结构上,没几个人在乎那块中控屏到底有多大。
不远处的奔驰展台,同样是速度与激情的戏码。刚上市的AMGCLE53敞篷轿跑,标价78万,一颗443马力的3.0T心脏。有意思的是,它还悄悄塞进了一套48伏轻混系统。这大概就是性能车在今天严苛排放法规下的生存哲学吧,既要跑得快,姿态也要优雅。
过日子的老实人
而“哑铃”的另一头,家用燃油车那边,画风就完全变了。吉利展台的新款星瑞东方曜,周围全是拖家带口的看车人。这车把2.0T发动机的马力堆到了272匹,车身也加长了40毫米。但销售被问得最多的,不是“零百加速几秒”,而是“后排腿部空间怎么样?”“这车跑一公里大概多少钱油?”
跟吉利的销售小哥聊了聊,他倒也坦诚,虽然新能源卖得火,但在15到20万这个坎上,燃油车还能占到他们品牌销量的四成。隔壁的上汽大众就更直接了,新款凌渡L家族直接把“11.99万起”的价格牌立在最显眼的地方。好多大叔拿着宣传册,一个配置一个配置地抠,嘴里还嘀咕着“涡轮和自吸,到底哪个更省心”。
燃油车的营销话术,也变了味儿。以前大家都在卷谁油耗低,现在更爱讲“成熟可靠”。红旗的销售介绍H6纪念版时,会特意强调那个新增的方向盘加热,说这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功能,是“北方大哥们冬天开车的真·刚需”。吉利那边呢,则会反复跟你念叨,星瑞这台发动机,“技术迭代了三代,稳定得很”。
总有电车去不了的远方
除了性能和家用这两个极端,燃油车还在一些新能源暂时啃不动的“特殊阵地”上活得挺滋润。硬派越野就是个典型。在那些高海拔、烂泥路之类的鬼地方,燃油车的可靠性是电车给不了的安全感。
坦克300的2025款燃油版,在现场直接搭了个30度的陡坡,实车轻轻松松爬上去,引得一片叫好。有数据说,在西藏地区,今年前七个月燃油车的市占率高达89%,其中越野车就占了快一半。对那些真要翻山越岭的人来说,续航不受低温低氧影响的油车,才是能把他们带回家里的伙计。
另一个牢不可破的阵地,是商用和工具车。江铃顺达、福田祥菱这些车,追求的就是皮实耐用、成本低。对小老板和物流公司来说,拉得多、跑得远、修得少,就是最大的美德。现场福田祥菱M2就和12家物流企业签了批量订单,这说明在生产力工具这个领域,燃油车的根基依然稳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虽然在一些细分市场里还很坚挺,但长远看,燃油车被逐步替代的命运,似乎已经写好了。一个最明显的信号是,曾经作为市场绝对主力的中间价位燃油车,这次车展上几乎快绝迹了。这个价格段,已经被比亚迪DM-i这些插电混动车型给“占领”了。
现场一位准备换车的大哥自己算了笔账:“现在油价是不便宜,但电车的使用成本确实低太多了。家里能装充电桩的话,一年光油钱就能省出一大笔。”这话,可能就是朗逸、轩逸这些传统家轿用户被快速分流的根本原因。
更要命的压力,来自政策法规。环保部已经把国七排放标准的时间表摆在了桌上,新标准比国六还要苛刻,对氮氧化物、颗粒物的要求又降了40%,还要搞全工况监测。为了达标,燃油车就得装更复杂的尾气处理系统,一辆车的成本估计要涨1.5万以上。这对本就利润不高的10-20万家用车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结语
从展馆走出来,夕阳正落在西部国际博览城的巨大屋顶上,新能源品牌闪亮的Logo和传统车企厚重的金属标牌,交织在一起,有点魔幻,又无比真实。这大概就是眼下汽车市场最真实的写照。今年的成都车展告诉我们,燃油车没有被一棍子打死,它们更像是退守到不同堡垒里的老兵,在新能源大军的围剿下,依旧顽强地守着自己的阵地。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燃油车的选择是变少了,但留下来的,大多是经过市场千锤百炼的精品,买起来反而没那么纠结了。而对那些真正的车迷来说,每一台还在坚持内燃机轰鸣的性能车,都像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变革的浪潮终将淹没一切,但传统的余韵,依然在空气中久久回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