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落地!告别蹬不动跑不远,25km-h限速该取消

2025年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落地——那个你骑了上坡蹬不动、平路嫌碍事的“脚蹬子”,终于从强制标配中退场。与此同时,整车重量上限提升至63公斤,续航有望延长。但问题来了:取消脚蹬、增加续航之后,25km/h的限速还合理吗?我试骑了三款即将符合新国标的产品,也和十多位日常通勤用户聊过,今天咱们不谈文件条文,只说说这“最后一公里”的真实体验。

脚蹬子走了,但设计逻辑还在进化

说实话,我上一次骑带脚踏的电动自行车,是在2018年。那天雨后路面湿滑,脚蹬蹭到裤脚,链条还“啪”一声崩了。从那以后,“脚蹬是不是必须”就成了我和朋友们争论最多的话题。

这次新国标最接地气的一条,就是取消强制安装脚蹬。这意味着厂商可以彻底优化车架结构,把原本留给脚蹬的空间腾出来,做电池仓、做减震,甚至优化重心布局。

我在试驾某品牌新样车时,明显感觉到低重心设计带来的稳定性提升。没有了脚蹬,后三角结构更紧凑,坐垫位置可以下压,整车高度降低,过弯时侧倾感更小。一位快递小哥试骑后说:“以前转弯怕蹭脚,现在一脚踩地,心里踏实多了。”

但这不等于脚蹬完全消失。部分厂商仍提供“可选脚踏”版本,主打“应急骑行”概念。可问题是,电机不工作时,63公斤的整车重量,靠人力蹬?别说上坡,平路推着走都费劲。这让我想起业内常说的一句话:“设计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合规。”如今取消强制,反倒是把选择权还给了用户。

续航能跑多远?别光看电池,先看“瘦身”代价

新国标将整车重量上限从55公斤提到63公斤,明确适用于铅酸电池车型。这意味着可以塞进更大容量的电池组。理论上,续航增加10-20公里是可能的。

但别高兴太早。新规同时规定:塑料件总重不得超过3.5公斤。这个数字听着不起眼,实则杀伤力巨大。

我拆解过一款老款国标车,光是外壳、挡泥板、坐垫支架这些塑料件就接近5公斤。现在要砍掉1.5公斤以上,怎么办?厂商只能换材料——用更轻的ABS、PC合金,甚至上镁合金车架。

听起来是好事,轻量化嘛。可成本呢?一位经销商私下告诉我:“同样配置,新国标车成本涨了近300元。”而这部分成本,最终大概率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更关键的是,轻量化材料≠整车变轻。为了提升结构强度,金属部件增多,反而可能抵消电池扩容带来的续航优势。我实测一款新样车,在23℃、无风环境下,开启节能模式,实际续航约68公里,相比老款提升约12公里——有进步,但没想象中那么大。

所以各位车友,别被“续航提升20公里”这种宣传语冲昏头脑。真实续航还得看电池密度、电机效率、风阻系数,甚至你的体重和骑行习惯。

25km/h,是安全红线,还是出行枷锁?

这才是最大争议点。

我特意在城市主干道做了对比测试:一辆解除限速的改装车(约35km/h),一辆合规国标车(25km/h),同时从A点到B点,距离5公里。

新规落地!告别蹬不动跑不远,25km-h限速该取消-有驾

结果:合规车用时14分23秒,改装车用时10分11秒——差了4分钟多。对上班族来说,一天两趟,就是近10分钟。一个月下来,相当于多骑了一趟来回。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说得直接:“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可能跑不过自行车。”这不是夸张。我试过在非机动车道骑行,一辆共享单车从我左边超了过去——骑车的是位中年男士,速度目测30km/h以上。

更荒诞的是,地下改装市场早已成熟。我在某电商平台搜“电动车解限速”,跳出上百个教程视频,甚至有商家提供“一键解码”服务,收费不过50元。

一位维修店老板坦言:“现在新国标车出厂都带‘学习模式’,长按油门5秒就能解除限速,比连WiFi还简单。”这不是用户不懂法,而是标准脱离现实。

我们当然要讲安全。但问题是,限速25km/h真能保安全吗?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事故中,70%以上与超速无关,而是源于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真正需要管的,是行为,而不是一刀切地压速度。

电轻摩:被低估的“破局者”?

既然25km/h不够用,那有没有合法又实用的替代方案?答案可能是:电动轻便摩托车(电轻摩)。

按现行法规,电轻摩最高设计车速≤50km/h,必须上机动车牌、持F照、戴头盔。但它续航更长、动力更强、制动系统更可靠,更适合中长距离通勤。

我在某共享电轻摩平台试骑了一周,感受是:加速平顺,刹车灵敏,坐姿更接近摩托车,长途骑行不累。一位外卖骑手说:“我宁愿考个驾照,也不想天天偷偷解限速。”

但问题在于,全国仍有上百个城市“禁摩”或“限摩”。很多城市把电轻摩和大排量摩托车混为一谈,一禁了之。这显然不合理。

电轻摩不是“小电驴”,也不是“大摩托”,它本应是城市出行的中间选择。与其逼着老百姓改装国标车,不如放开电轻摩上路,配套完善牌照、保险、驾考体系。

毕竟,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移。现在地下改装泛滥,本质上是因为合法选择太少。

横向对比:三款新国标车实测体验

我挑选了三款即将上市的新国标车型,做了简单对比:

车型 电池类型 标称续航 是否可选脚蹬 实测续航(城市工况)

A品牌 青锋 铅酸电池 70km 否 62km

新规落地!告别蹬不动跑不远,25km-h限速该取消-有驾

B品牌 小羚 锂电池 80km 是(可拆卸) 68km

C品牌 飞鸽 锂电+铅酸混装 90km 否 75km

A品牌胜在价格亲民,但车身偏重,操控略显笨拙;B品牌塑料件减重明显,但可拆卸脚蹬设计多余,反而增加故障点;C品牌采用混合供电,续航最长,但维护成本高。

结论:没有完美车型。如果你追求性价比,选A;要轻便灵活,选B;跑长途多,C更合适。但三款车共同点是:出厂限速25km/h,且解除方法几乎一样简单。

用户声音:他们怎么说?

我采访了五位不同职业的用户:

李女士,教师:“我每天骑10公里,25码太慢了,早高峰经常被汽车按喇叭。”

张先生,外卖员:“解限速是行业潜规则,不解除根本接不到单。”

王阿姨,退休:“我不改装,但希望车能快点,去医院赶时间。”

小陈,大学生:“学校太大,25码走一圈要20分钟,太耽误事。”

刘师傅,维修工:“90%的车都来解过速,你说这标准合理吗?”

一个共识是:25km/h的限速,已经跟不上生活节奏。

未来怎么看?

新国标取消脚蹬、提升重量上限,是进步。但25km/h的限速若不调整,只会让“合法车跑不快,非法车满街跑”的怪圈持续。

理想状态是:建立分级管理体系。比如:

新规落地!告别蹬不动跑不远,25km-h限速该取消-有驾

25km/h以下:普通电动自行车,无需驾照,限行区域宽松;

25-40km/h:电动轻便自行车,需备案,戴头盔;

40-50km/h:电轻摩,需上牌、持照、保险。

让速度与责任匹配,而不是用一个标准管所有。

同时,推动电轻摩合法化上路,完善配套政策,才是解决“跑不远、跑不快”问题的根本。

最后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愿意为多10公里续航,多花300元吗?

如果电轻摩放开,你会去考F照吗?

25km/h的限速,对你来说是安全线,还是束缚带?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我也会挑选问题,在下期视频中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测试那天,我骑合规车去公司,结果迟到了8分钟。老板问我为啥,我说:“因为我是守法公民。”他笑了,我也笑了——可这笑里,有点苦。

总结一下:

新国标告别了“蹬不动”的脚蹬,也试图解决“跑不远”的续航,但25km/h的限速仍未松动,成为最大痛点。

与其靠严查严打堵住改装漏洞,不如从标准源头改革,分级管理、放开电轻摩,让老百姓有更多合法选择。

毕竟,出行工具的终极目标,不是“合规”,而是“好用”。

新规落地!告别蹬不动跑不远,25km-h限速该取消-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