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型国际车展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光让人看看各种车模长啥样,还能瞅瞅咱们自主品牌到底混得咋样。像这次2025慕尼黑车展,东风风行直接摆出四款新车,我估摸着,这气势比以前可厉害多了。让人不禁想问一句:中国车企能不能靠这个阵仗,在老外的地盘上真正站住脚?
咱们先来捋捋,星海 S7、星海 V9,还有变身后的Friday(风行雷霆)和游艇(U-tour)一起亮相,摆明了就是要打不同细分市场。有人可能好奇:为啥要出这么多车型,是不是怕卖不好?其实不是,你仔细琢磨,现在汽车市场讲究细化到极致,光多出点车还真未必能买账,关键得有真东西。
先说星海 S7,一辆定位比较高的新能源轿车,你看那尺寸、轴距,再瞅瞅动力参数和续航里程,555公里起步,650公里也不是吹牛皮。再有混动版,1250km的综合续航,这要跟前几年“充电焦虑”的新能源车比,感觉像拿智能手机和BB机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可问题也来了:国外买不买账?你在国内十来万起步都能买这么大个车,在欧洲贴个德国标,差不多得卖两三倍。那为啥欧洲人能买大众、奔驰、宝马,我们这就一定不行?是不是中国车给他们留下“便宜没好货”的印象还没转过来?
说白了,中国自主品牌这几年确实进步大了,但出海是真不容易。技术上,智能化、续航,哪一项单拎出来都能跟合资车掰掰手腕。但让欧洲人打开钱包买中国新势力,除了价格打动人,还得靠口碑。你说他们会不会觉得,新品虽然参数漂亮,可用个两三年要是“电子垃圾”可咋整?这口碑如果前期没树立起来,光靠参数、打价格战,恐怕还是得辛苦几年。
再看星海 V9,那可是大MPV啊,插混动力,纯电可跑200公里,综合续航1300公里,关键是空间大,配置也时髦。这就有意思了,你看人家欧洲人平时喜欢买大瓦罐或者SUV当家用车,MPV其实在他们那儿没咱们这么火。咱们多孩家庭多、商务接送多,MPV走进千家万户;可在欧洲,很多人宁可把钱花在一种“有脸有面”的车身上。那中国MPV要想杀出去,是不是得抓准用途?比如说机场接送、租赁市场、甚至针对酒店、企业客户。这就得看东风风行会不会学会本地化运作了。
有意思的是,咱们看到风行雷霆,一到国外摇身一变,就成了Friday。其实中国车企给车型改英文名挺聪明,省得老外绕口。但光改个名字有用吗?恐怕更重要的是提升品牌形象。你敢让德国土豪放弃奔驰奥迪,选一个Chinese electric car吗?除非你品质具备碾压优势,服务体系能跟上,还得有点不一样的文化自信。
说到这儿,我就觉得,现在中国车企出海,不能再光想着价格低、配置高了。以前可能行得通,因为老外发现花三分之一的钱就能买到不比自家差的车。但等人家试过几年,有经验了,再看:你的品牌形象、服务网点、后期保值率、软件生态(这尤为关键,欧洲人用惯了自家本地导航、流媒体等),一旦没跟上,也就很难再拉到新粉丝。你说是不是自主品牌“出海难”、难就难在品牌和服务上?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这些车型,高配都给得挺到位,什么10.25英寸大屏、智能网联系统、OTA升级、语音导航等等,这些在国内早就不新鲜了,可在欧洲市场还真不少人喜欢新潮玩意儿。高智能化的体验,再叠加新能源那一套,欧洲的合资品牌一下子也卷不起来。你说,欧洲年轻人愿不愿意试试中国智能车?我觉得一旦体验上瘾,这市场绝对能起来。问题也不是车不行,而是怎么把体验传达到消费者心里头去,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信得住。
再说说动力总成。像刚才提到的MPV和中型SUV,1.5T+电机、7速双离合这一套,是不是欧洲特别喜欢?其实你别看参数,欧洲路况跟中国不一样,高速巡航多,油门刹车频繁,欧洲人对底盘质感和动力连贯性更挑剔。咱们这边宣传啥“神功系统”,到那边还得自信但谦虚。软件调校要适合当地驾驶习惯,还得适应各种极端天气。中国造车真不是一招鲜吃遍天,想要打入海外,很多环节还有细活得磨。
其实说到底,这四款新车出海,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结构升级的信心和实力。这几年中国品牌就像开了挂,从最早玩低端车,到现在新能源和高端MPV都能拿得出手。有人可能一边骂自主品牌“砸价”,一边还真愿意花钱尝尝新。那你说,这叫“内卷”还是叫“动力”?我倒觉得,市场自有选择。
总有人喜欢把品牌出海说得伟光正,什么“走向世界”“技术自信”“中国制造”,其实归根结底,谁能把性能、品质、价格、服务这几样做好,谁就能赢下消费者的心。慕尼黑这次亮相是个开始,能不能趁机让更多欧洲人掏腰包买中国车?这是道必答题,没有侥幸。这也是中国车企真正走向成熟的试金石。
你说,中国车企出海,好像得会讲故事。比方说,这不是“四个产品闹国际”,而是“咱中国人也能造世界级好车”。但你要让人信,不能光靠嘴,要靠时间和事实堆出来。五年前说中国新能源“平替”,现在咱能不能做出“全球市场的引领”?靠什么?靠持续创新、靠谱品质、敢于反思,全链条的软硬提升。而且,别的都能抄,品牌信任和口碑积累,这玩意只能慢慢熬,坚持没有捷径。
话头扯回来,其实我们能看到咱们中国品牌已经不满足于在国内厮杀,开始真枪实弹地跟欧洲车比拼。这说明什么?说明咱“心气”上去了,格局大了。下一步要干啥?不光得让欧洲人认识中国车,更得让他们为中国车自豪,就像当年咱们见了德国车两眼放光似的。而这,需要每个车厂、每台车去一点点争取,质量、服务、体验一样都不能落下。
最后要说,人家还能骂咱“价格屠夫”,其实是对自己没信心的另一种表达。时代变了,卷就卷出个未来。别人不信你先别急,不如回来问问自己——我造的车,到底能不能让全世界开了都觉得爽?只要真做到这点,销量增长、品牌增值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国际化这面金字招牌,拼到最后,没人能打假了——你再看那时的慕尼黑车展,主角,兴许就真成了咱中国的车了。
至于现在,咱不妨多看看、更比比,不光做观众,还要做种子,让世界看见“风行”的真正风采。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