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还能在市面上看到80-150公里续航的纯电车,那时候觉得挺方便的。尤其是那些城市门口的小巧车,能应付日常通勤,家里堵个车位,充完电回去还能省点事。记得我表弟那辆奇瑞eQ,续航刚好80公里。冬天用的时候,一次充电就差不多完了,出门溜达个几圈,回家就差点打包上车充电器了。
但现在啊,现场日子变得不一样了。直接冲到350-450公里+,电池容量都快飙到80kWh了。看得我直呼卷不动了。这些天逛车展,浏览车企发布会,几乎都在拼续航。谁也不想跑高速,半路掉链子——毕竟一天要走几百公里,省心才是要点。别说本地通勤,觉得差不多50公里回家就够了。每次看到新车标上长续航几个字,都有点头晕。是不是技术真进步了?还是纯粹为了画大饼?
说实话,我自己也在犹豫。毕竟,电池容量越大,车子越重,我专心试驾过几次中型SUV,发现个明显的问题。就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车的后备箱严重缩水,差不多小了15%。原来是电池放在那里,不敢占空间。结果你要装个婴儿车,露营装备,还是得二者择一?我看同级对比,别的车续航搞个50KWh,就能装个啤酒桶那么大箱子。自家的大电池,车里装东西的空间就比以前少了不少。
更别说,整备质量狂飙——我估算,平均增加了210公斤左右。试想啊,一个中型SUV拉到3.5吨,操控还会好吗?转弯变线像开船似的,有次紧急避让,直接觉得车都要漂起来了。这不能不说,是技术上的倒退。但为什么这么做?拼续航不就是为了让人觉得放心水嘛。
有个修理工跟我说,你这个,续航再长也别指望它跑长途。他还补充,今天的高速,充电桩都快不够用了。我听了觉得梗在嘴边都快吐不出来。大功率快充?笑话,60kW的桩充个电,起码得两个小时上下,能等到头发都白了。尤其是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像排队买票一样,我都开始怀疑这车是不是充电神器。
你们知道超长距离驾驶的人有多少吗?我查了个调查,平均每人长途超200公里才12次。超300公里,单日行驶占比不到4%。你可以说这是偶然,但我猜测:用这么大的电池,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利用率低得离谱,就像家里买了个祖宗供着。超大电池的成本(不确定估算,不到预算的价格不到,可能得多出两三万块),保险又多花个2000-3000。贷款利息?差不多得多付出1万元才能扛过去。
有专家也算过账:多花的钱,8年电费(不算增长)才补得回来。告诉我,这车到底算不算投钱进去等狗肉?我真有点怀疑。更别说,现在很多车企虎拼续航,搞里程焦虑。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长的旅程,三百公里还是个极限。除非你是真长途司机,要不然投资大电池,未必用得着。
关于增程式电动车,大家看法更复杂。它们本应该解决城市短途电,长途用油的矛盾。结果啊,搞到最后变成电池越大越好,增程器就像个备胎。我问过朋友,他说:增程器听着挺靠谱,但实际上用少了。这逻辑很扯吧?既然如此,还不如提升增程效率,把补能网络铺密点。你别觉得我在跳跃思维,把消耗变得节能点,也许才是正道。
在我的印象里,拍照存资料还得靠车内存卡,这天我刚好翻了下相册——居然拍了辆新出厂的电车,它那在工厂摆拍的车身,标志灯亮的特别鲜艳,细节都能看得见。可是它的充电桩、快充标志,都是不够明显的。车企们拼的是参数数字——续航、容量,但不太在意用起来的体验。但用车真正的痛点不是参数的噱头。
我在想,未来是不是得回归一些技术本质?比方说,提升能效和成本控制。其实你说联盟、标准化也不是坏事——但谁能保证,充电基础设施不被快充垄断呢?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好长途自由的准备,随时要排队充电,真得惯了。或者,汽车厂商真的能把用户感受放在第一,而不是天天拼参数。据我观察,最终用户要的是开着开着不脑壳疼,而不是参数够长,跑得够远,对吧?
另外一种猜测——可能我还没完全搞明白:是不是这一波拼续航,是车企们在内卷越深越难自拔?特别是在利润空间逐渐变小后,拼续航变成一种低成本高噱头的手段。毕竟,电池越大,卖得越贵,赚得越多,但用车体验却可能戛然而止。你问我,谁会在意这个副作用?也许只有那些愿意买单的消费者,最后都变成了被卷的那一方。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未来的趋势会像手机一样——大屏策划,是用得舒心的设计。看完这些,心里总冒出个疑问:我们真需要更长的续航,还是更好的能效和超级快充?快充到哪里算极限?为什么不在充电基础设施上花力气,把那几百个高速快充站建得更聪明、更快,能用电网来帮我们充电无需排队。
这一路走来,还是觉得:买车不就是为了方便、享受、自在,不是为了参数炫耀和带个祖宗供着。但好像长续航已经变成了新门槛,让许多普通人甚至都望尘莫及。你说,这是不是副作用比奶茶的热量还藏不住?你们觉得会不会有人开始反思是否还真的需要那么长续航?还是说,这只是个暂时的泡沫,最终还得回到用得实在的本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