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一组数据在网上炸开锅,有人说“车圈疯了”,有人冷笑“又是数据游戏”,但挡不住那组数字刺眼:比亚迪这一季研发花掉了309亿,直接把吉利、上汽、长城三家老对手加起来甩在身后,网友评论区里有人调侃:烧钱速度,堪比造火箭,隔壁公司老板可能都看呆了。
有人问,这钱花哪儿了,真有这么大动静?6月的深圳媒体见面会上,研发部门的小林(化名)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无奈地说:“你看,去年我们还在纠结芯片采购,今年就直接自己做了,供应商反而变成了客户,压力大到头发都快掉光。”研发楼里,灯常年亮到凌晨,饭盒、咖啡罐、无人机模型堆在办公桌角落,连外卖小哥都能叫出每个工程师的名字。
翻开比亚迪的财报,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50多亿,研发费用却是利润的两倍多,这操作在A股5000多家公司里,找不出第二家,有人觉得亏本买卖,但资本市场偏偏还吃这一套,比亚迪股价年初到年中猛涨一波,散户群里有人自嘲“就靠老板不计成本,我们才能吃点肉”。
回头看十几年前,2011年,那时候比亚迪的研发预算还不及现在的一个零头,没人相信中国车企能把钱当水泼,2025年,研发累计支出突破2100亿,内部会议上有主管感叹:“我们不是不怕亏,是怕不敢赌。”有人插嘴:“要没这胆,早被淘汰了。”一句话点破行业现状,谁都知道电动化、智能化这场仗,不是靠省钱能赢。
2025年3月,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刚推出来时,技术论坛上一片争议,有人质疑“真能上路吗”,有人调侃“名字挺唬人”,但比亚迪工程师在B站直播演示,车子自动变道、远程召唤,弹幕刷屏:这才是技术流,比起PPT造车的嘴炮强多了。
到了5月,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亮相上海车展,业界惊呼“充电5分钟,续航上千里”,观展的老王(业内资深维修工)现场感叹:“以前修车是换零件,现在都快成修电脑了。”身边的汽车媒体记着边拍边念叨:“今年的热点完全被比亚迪抢了。”甚至有国外厂商代表悄悄录视频回去研究,生怕错过什么核心细节。
6月底,灵鸢无人机车载系统上线,朋友圈里“飞车”段子满天飞,实际用过的车主小刘说:“开车去野外,直接让无人机找路,导航比人靠谱。”产品经理回忆,阶段无人机掉进河里三次,最后还是工程师自掏腰包买配件修好,谁也没想到,搞研发的日常,居然比销售还辛苦。
7月,比亚迪又在全球首次放出接近L4级的智能泊车,官方宣称“安全兜底”,不少人质疑是不是噱头,现场演示时有媒体偷偷录下技术员紧张到手心冒汗,演示成功后,整个展厅掌声雷动,有人小声说:“这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不是PPT吹牛。”这场技术秀也把行业焦虑点燃了,论坛里讨论“卷智能化”的帖子直线上升。
换个角度,同行们的压力肉眼可见,吉利、上汽、长城三家加起来才花了309亿的一半多,内部会议气氛不怎么好,有员工吐槽:“比亚迪这速度,咱们要不加把劲,怕是要被拉开距离。”有人反驳:“钱多不一定能赢,但没钱肯定输。”这话搁谁听着都扎心。
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总投入超过8100亿,3.27%的同比增幅让人浮想联翩,但把比亚迪拉出来单看,53%的增速直接碾压行业平均,分析师在朋友圈发图:这不是一般的“砸钱”,是“砸到对手服软”,A股创新地图里,比亚迪像一座孤岛,有人艳羡,有人警觉。
有个细节,2025年春天,工程师聚餐时,大家抢着付账,理由很简单:“公司今年又加预算,咱们得省点花。”酒过三巡,有人半开玩笑:“技术突破是好,可熬夜头发是真掉啊。”一桌人都乐了,没人接话,气氛却微妙——表面风光,背后都是人堆出来的辛苦。
站在行业外,网友们的看法五花八门,有人说“比亚迪在下大棋”,也有人担心“烧钱模式能撑多久”,毕竟,过去十年里,除了比亚迪,鲜有企业敢把研发预算砸到利润之上,很多同行还在按季度算账,比亚迪却像在玩“无限续杯”,一边投钱一边喊加速。
采访中有媒体问比亚迪高层:“如果明年市场变天,研发还敢继续砸吗?”对方只说:“技术这东西,停了就真追不上了。”这回答看似轻描淡写,背后却是行业共识,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导权,不再靠传统营销,拼的是底层技术和全球话语权。
另有一个点,国际车企开始紧张了,今年上半年,外资品牌高管频繁现身中国展会,甚至有外媒直接说“比亚迪正在重塑全球标准”,有人质疑夸大其词,但在实际数据面前,很多人选择闭嘴,毕竟,309亿不是小数目。
有趣的是,2025年7月,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刚宣布要砸200亿搞研发,股民评论区里刷屏:“你这不还得追着比亚迪学?”有分析师自嘲:“行业内卷到这个地步,头发都快不够用。”研发投入像是行业的“显眼包”,谁敢慢一点,谁就可能被淘汰。
再追一句,比亚迪的“狠劲”能持续多久?有人说,钱多、胆大,不代表永远无敌,也有人担心,万一某个季度遇到市场大变,研发预算会不会缩水?公司内部有人透露:“高层讨论过,哪怕利润下滑,只要行业还在变,研发不会停。”这种坚持,既让同行敬畏,也让不少员工压力山大。
有人说,这种“不计成本”其实是豪赌——赌行业没变天,赌技术路线没走错,赌市场还认中国制造,可现实往往比剧本更悬疑。2025年下半年,车市未必风平浪静,外部竞争还在加码,技术突破能否换来持续回报,谁也不能拍胸脯保证。
最后的问号留给比亚迪和所有对手:疯狂砸钱的背后,是一场看不见底的技术军备竞赛,谁会先撑不住?谁能笑到最后?这个答案,或许只有时间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