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我们总能听到国内的汽车品牌在开各种发布会,动不动就讲技术、聊未来,听得多了,大家心里可能也会犯嘀咕,这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光说不练?
就在2025年10月18日,奇瑞汽车在它的老家安徽芜湖,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全球创新大会”,主题定得很高,叫“创新 · 智领全球”。
这场大会可以说是把能请的专家、学者、行业大佬都请来了,从国内顶尖的工程院院士,到国外科学院的专家,再到各大知名高校的校长,还有像宁德时代、科大讯飞这些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那么,奇瑞这么大张旗鼓地办一场会,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它手里又是不是真的握着能让大家眼前一亮的“王牌”呢?
我们先来看看奇瑞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在会上,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跃说了一番很实在的话。
他提到了一个词,叫“反内卷”。
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汽车行业里,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价格战,你降五千,我降八千,大家都在用利润换市场。
尹同跃的意思很明确,奇瑞不想再陷入这种低水平的竞争里了。
他认为,一个品牌想要真正走向世界,靠的不能是便宜,而应该是实打实的技术、让人放心的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
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让奇瑞的车在国际上树立起“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从数据上看,奇瑞似乎已经有了一些底气。
截至2025年9月底,奇瑞的全球用户已经超过了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就达到了543万,这个数字说明他们的产品在国外市场是有一定接受度的。
而且,奇瑞汽车不久前还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意味着它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也为未来的全球化发展筹集了更多的“弹药”。
所以,当他们说要用技术来“反内卷”时,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背后有市场和资本的双重支撑。
那么,支撑他们说出这番话的“硬核技术”到底是什么?
这次大会上,奇瑞确实拿出了不少新东西。
其中有两样,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他们技术实力和想象力的。
第一样,是一款热效率高达48%的发动机。
可能很多人对“热效率”这个词没什么概念,我们用一个大白话来解释:汽油在发动机里燃烧会产生能量,但不是所有能量都能用来驱动车轮,大部分都以热量的形式浪费掉了。
“热效率”就是指有多少能量被有效利用了。
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的发动机,热效率大概在百分之四十出头,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非常困难。
奇瑞这次直接把这个数字干到了48%,这在全世界的汽油机领域都是顶尖水平了。
这意味着,用同样一升油,这台发动机能跑更远的路。
按照奇瑞的说法,这项技术未来能让混合动力汽车的百公里油耗进入“1升时代”。
如果真能实现,那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用车成本,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力。
如果说高效率发动机是奇瑞在修炼“内功”,那他们展示的另一项技术,就有点“石破天惊”的意思了。
就在大会召开前不久,奇瑞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开着一辆即将上市的越野车“纵横G700”,直接从水面上横渡了长江。
这不是科幻片,也不是什么特技表演,而是一辆量产车实实在在做到的事情。
这背后依靠的就是他们发布的“方舟两栖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车辆核心部件进行最高等级的IP68级防水处理,再配合特殊的动力推进装置,让这台车在水里也能像船一样航行。
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汽车本身。
它向所有人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原来汽车不仅可以在陆地上跑,还能在水里开。
这不仅是对传统越野车概念的一次颠覆,更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实力的一次极致展现。
这种敢于挑战极限、勇于创新的精神,比单纯发布几个技术参数要震撼得多。
当然,一两项亮眼的技术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全球化的品牌。
奇瑞很清楚,持续的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为此,他们正在下一盘大棋。
首先是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研发网络。
目前,奇瑞在全球已经有了8个研发中心,未来还计划增加到26个。
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实现“本地化开发”。
比如,俄罗斯冬天严寒,对车辆的抗低温性能要求就很高;而中东地区常年高温多沙,对车辆的散热和密封性就是个大考验。
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就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用户的需求和使用环境,造出更适合当地市场的车。
除了自己建研发中心,奇瑞还非常注重和外部的合作。
他们成立了一个叫“开阳实验室”的机构,联合了全球一百多所顶尖高校,开展了四千多个研究课题。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把大学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成可以应用到汽车上的实际技术,避免了“闭门造车”。
可以说,奇瑞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的源头活水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
总的来看,奇瑞这次全球创新大会,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成果展示,更像是一次全面的战略宣告。
它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未来的奇瑞,要走的不是一条靠规模和价格取胜的老路,而是一条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路。
从那台挑战物理极限的48%热效率发动机,到那辆能横渡长江的越野车,再到遍布全球的研发网络和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机制,我们能看到一个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努力撕掉“模仿者”和“追随者”的标签,试图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扮演一个“引领者”的角色。
这条路肯定不好走,但从这次大会所展现出的决心和实力来看,他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