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营收压着长城打,上汽十年1500亿砸向纯电混动氢能三条线,半固态电池下放到10万级车里,利润表上却藏着说不清的账
MG4在欧洲卖,比国内贵30%。听上去该是笔好买卖吧?关税一扣,渠道商分一层,物流再咬一口,最后落到账上的钱,反而没长城在巴西建厂本地化生产赚得多。这事儿我一个做供应链的朋友说过:卖得贵和赚得多,从来就不是一码事。上汽和长城这两年在技术上掰手腕,表面是销量和市占率的较量,实际上是两本完全不同的账本。
去年底在充电站碰见个开MG4的车主,闲聊时他提到自己这车装的是半固态电池。我当时还以为听错了——这东西不是还在PPT阶段吗?回去查了下,还真是。能量密度能到400Wh/kg那个级别,200度高温针刺都不起火。问题来了,这种配置塞进一台十万出头的车里,研发成本谁来扛?
长城那边玩法完全不一样。Hi4混动我试过,2.0T配双电机,油耗能压到3.4升,后轮那个240千瓦的电机推背感很直接。但这套系统成本摆在那儿,毛利率自然上不去。蜂巢能源自己搞电池,精工汽车供热成型件,核心零部件自给率做到七成,看着是技术布局,其实是在算成本账。
上汽这十年往研发里扔了1500个亿,纯电、混动、氢能三条线同时铺。摊子大是大了,可每条线分到的资源就那么点。长城这几年每年也是百亿往上砸,但就盯着混动和智能化两个方向,专利转化率比上汽高出快10个点。集中火力和全面开花,哪种打法更划算?市场还在给答案。
芯片这块能看出两家思路差得有多远。上汽的星云平台,一度电能跑12公里,听着挺厉害,可高通8155芯片得花钱买,BOM成本就下不来。长城自己搞ASL大模型,算法能识别后排坐着小孩,自动把驾驶模式调柔和。技术实现路径不同,成本结构也就完全是两回事。
智能驾驶这块更有意思。上汽零束的“银河”3.0系统能做L3级别,但底层还是英伟达的Orin芯片在跑。软件授权收入按行业惯例可能不算在整车利润里,财报上就不太好看。长城把智能化成本直接打进终端售价,消费者买单的同时,利润也跟着进来了。
去年见过一个汽车工程师朋友,他说了句话我记到现在:技术领先不代表赚钱,有时候反而是负担。上汽把半固态电池这种东西下放到平民车型,叫“技术普惠”,听着格局挺大,可研发摊销这笔账总得有人算。长城往Hi4里塞高成本组件,性能上去了,单车利润就被压下来了。
出海这条路更能看出门道。MG4在欧洲确实卖得不错,定价也比国内高一截。但关税、认证、渠道这些七七八八的开销加起来,利润被吃掉一大块。长城在巴西建全工艺厂,本地化率做到六成,关税规避掉了,单车反而能多赚点。同样是国际化,路径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上汽说2026年光年固态电池要量产,长城的氢燃料电池重卡已经跑了1500万公里。一个押注乘用车,一个抢商用车赛道,研发资源就这么分流了。短期看利润肯定受影响,但五年十年后谁能笑到最后,现在真不好说。
蓝山智驾版去年12月能卖出8000多台,说明长城对家用市场需求判断还挺准。上汽的Cyberster找F1团队调校底盘,用虚幻引擎渲染画面,吸引年轻人是没问题,可敞篷电跑这个定位太小众,规模效应起不来。市场选择有时候挺残酷的,不是技术好就一定能卖好。
这两年看车市,越来越觉得账面数字和实际情况是两回事。上汽营收体量确实大,可利润没甩开长城多少。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市场策略,每一步都在影响最后那个数字。作为消费者,咱们能做的就是看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是要尝鲜新技术,还是要性能够用价格合适。
这场仗还在打,谁输谁赢暂时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表面的数字游戏下面,藏着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生意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