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 4.2 万选了个“高端碳纤维机盖”,拆开一看,竟然和普通的铝盖没啥区别?小米汽车被车主告上法庭,二审 verdict 一出来,全网都炸了——法院直接驳回小米的上诉,原判依然成立!车主不仅拿回了 2 万的定金,还获得了 12.6 万的三倍赔偿,加上 1 万律师费!这事儿到底多夸张?小米吹的那些“黑科技”怎么变成了“智商税”?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扒得一清二楚!
说白了,事情要从小米 SU7 Ultra 这辆车说起。去年,小米的旗舰电动车一出来,那宣传啊,可可相当“吓人”——特别是那选装要价 4.2 万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官方还声称是“复刻原型车的双风道设计”,能“直导轮毂,专为轮毂散热服务”。这话一出来,不少车主都觉得挺值得:毕竟碳纤维轻、抗压强,还自带个散热黑科技,花 4.2 万买这个,感觉挺划算!苏州的王先生(化名)就是其中一位,没犹豫就订了车,还专门加装了这个“高端机盖”。
可等王先生拿到车仔细用了一阵,他越感觉怪怪的:这个机盖似乎跟宣传里说的差距挺大。为了搞清楚,他特意找了专业检测机构做了检测——一检测吓了一跳!所谓的“雙风道设计”根本没有导流的效果;讲的“轮毂散热”在实际测试中,散热表现跟普通车差不多。更离谱的是,他拆开机盖一看,里面的结构跟一般的铝合金盖子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整块轻了 1.3 公斤。
4.2 万买了个“减重 1.3 公斤”的噱头?这不就是明晃晃的虚假广告嘛!王先生气得直摇头,觉得冤枉,当即找到小米汽车追问。可是,小米那边一开始根本没放在心上,直到今年 5 月 7 日才悠悠哉哉地提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还没提车的车主,可以在限时内把碳纤维机盖换成普通铝盖;二是已经提车的,或者在改配期限内挑了碳纤维盖的车主,赠送 2 万米小米积分——可是,这 2 万积分也就相当于 200 元人民币,根本两个选装的零头都不到!
这个方案一一出来,车主们炸了锅:“我们花 4.2 万买的是黑科技,不是那点 200 块的积分啊!”王先生更是咽不下这口气,觉得小米是在敷衍消费者,干脆起诉把小米汽车送上了法庭,起诉主体是苏州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小米汽车在苏州的那家公司,事由是产品责任纠纷,要求退还 2 万元的定金,还想按照选装价格的三倍赔偿 12.6 万,再算上 1 万律师费。
今年上半年,一审法院审理了这起案子。法院查明,小米汽车的宣传和实际产品不太一致,涉嫌误导消费者,最后裁定王先生获胜:小米汽车得退还 2 万元定金,还要赔偿 12.6 万的三倍赔偿金,再加上 1 万律师费,总共算下来一共 15.6 万!
小米汽车觉得自己没有错,马上就提起了上诉,想推翻一审的判决。网友们都紧张起来:“毕竟小米这么大企业,会不会靠资源把官司翻盘啊?”“车主维权难得,千万别让步!”等着看结果的当儿,10 月 24 日,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二审结果:驳回小米汽车的上诉,原判保持不变!也就是说,王先生赢得了官司,赔偿金全得他拿。
消息一发到网上,评论区一下子就炸开锅了,网友们议论纷纷,热度直线上升,大概分成了三派。
支持车主的网友占了大部分,他们直呼解气:“终于有人敢跟大企业较量了!这个判决太公平了,4.2 万的选装变成‘智商税’,就应该这样赔!” 也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之前也遇到过车企的宣传陷阱,说的‘全景影像’其实模糊得要命,维权真难,这位车主能赢官司,真是为我们消费者争了口气!” 还有网友调侃小米:“小米这是飘啦?居然连汽车这种大件都敢虚假宣传,真以为消费者好糊弄?”
有一些网友觉得赔偿的数额有点偏高:“虽说小米宣传不实,但三倍赔偿是不是太重了?毕竟车盖也不是完全没用,还减轻了1.3公斤呢。” 不过这话一出来,立马有人反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明明写着,经营者虚假宣传就得按货款的三倍赔偿,这是法律条文,哪有什么狠不狠的!”
一部分网友关心“行业影响”:“要是这案子能成个榜样,以后车企就不敢随便吹牛了!目前不少厂家宣传时都喜欢夸大其词,交付的车跟宣传的差距挺大,这种风气的整治。” 有个从事汽车行业的网友说:“其实很多车企都存在‘宣传夸大’的问题,只是没被查出来罢了,这次小米吃了个教训,也算给整个行业敲了警钟。”
咱们摆摆事实分析下,这事儿小米汽车到底看走眼在哪儿。第一,宣传的“雙风道设计”还有“轮毂散热”啥的,实际车子里根本没有,这算是典型的“虚假广告”;第二,面对消费者的质疑,给出的应对措施非常敷衍,没有表现出诚意,反倒加剧了问题。而王先生打赢官司,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手里有充足的证据——测试报告、拆解视频、宣传资料都层层保存,没遗失;二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要商家有虚假宣传,消费者就能要求三倍赔偿,法律就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这个事情实际上给所有的车企都敲了警钟:别以为“吹嘘宣传”没人管,现在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懂法,而且维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汽车不是一般的小商品,动辄几十万的花费,买家追求的是真正的放心和品质,而不是一些“噱头”或“谎言”。要是车企只想着靠虚假的宣传来圈钱,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或者被法律追责。
这事儿还跟消费者也有点警示作用:遇到虚假宣传,别藏着掖着,得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记得把宣传资料、交易单据、检测报告啥的都留好证据,有必要就提诉讼,法律一定站在我们这边。像王先生那样,虽然对方是像小米这样的巨头,但只要讲理讲据,照样能打赢官司!
总的来说,市场的根本还是讲诚信。车企要想走得长远,靠的不是吹牛皮的宣传,而是真材实料的产品实力和对消费者的尊重。这次关于小米SU7 Ultra的判决,不但给王先生讨回了公道,也给整个汽车圈敲了个警钟:诚信经营才是真正的路子,搞虚假宣传、耍花招,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车企能吸取教训,把心思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上,而别搞那些忽悠人的把戏——毕竟,唯有尊重消费者,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