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金凤的天还没亮透。咖啡馆招牌上的霓虹在湿漉漉的路面砸下一团溢光,两个环卫工悄无声息地推着垃圾车。就在这条不起眼的主干道,一辆无人配送车安安静静地滑了出来,忽略了人类同类的惊诧,避开了还没睁眼的早餐摊和遛弯的老头,四平八稳地转过路口。车内的货箱里,几包新鲜牛奶、一打包子和一束晨间要送到的花束“屏息以待”,它们的归宿,全凭算法而非快递员的双腿。场景真实到近乎乏味,哪怕你闭上一只眼睛,都能把它当作未来的日常——现在,这就在重庆高新区成为了现实。
技术的发展总是悄无声息地侵入生活。10月22日,重庆高新区城市级无人运力网创新成果登场。美其名曰“成果”,实际更像是一场技术和城市治理的实验。西部车网(重庆)有限公司身先士卒,联合一干业内伙伴,憋了个大招——一个灰头土脸的专业词,叫“城市级无人运力网”。这背后的逻辑,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先不谈“赋能”,不谈“智能革命”,单说一点:无人配送正在用每年60%的速度膨胀,市场规模三年冲5000亿。社区生鲜、工业物流、紧急物资,这三把火已经把“人手配送”的小船烤得快裂开底儿。这个速度,仅靠多请几个配送员解决不了,得靠这样的“无人车队”。
更关键的是,这批无人车,不是凭一身义气就能上路的——背后,是一套比高考还绕、甚至更无情的“准入测试”。三级大纲、“台架+封闭场地+开放道路”三位一体,流程走下来,哪怕是老司机,看了都得抖三抖。技术达标还得“实名”,还通过认证分配路权和牌照。有证才上路,持证敢任性。
但别以为无人车乱逛比老司机更危险——其实比你还怕出事。重庆高新区弄出了三道防火墙:车辆安全、驾驶行为、货物安全。十秒预警、三十秒处置,万一真出状况,现场用不着大喊“有没有医生”,后台直接抢单,像游戏卡BUG一样复位处理。有人说,这种效率都快赶上热血漫画主角的反应速度了。
技术终究是冷冰冰的。但冷却未必无情。这里的“无人”不是没人管,而是背后一整个团队,24小时紧盯着屏幕,手心冒汗替无人车过每一个红绿灯。车路云一体化,每辆车,每条线,每个仓库,每单货,都被纳入数字大脑统筹调度。可能你点的鸡蛋和隔壁老王点的啤酒,都被“智能规划路线”顺手捎走,一起塞进同一辆无人车里,连带着节省了跑路油钱。
有人喜欢把技术神话,吹成“未来已来”。其实大多数时候,“未来”只是一批新规则的到来,比如夜间配送的机器人能有效填补人力空挡,比如丢掉了疲惫快递员的晚班夜路,大夏天少了一个被蚊子咬的外卖骑手。但理想之外,复杂也在。
比如人情。机器不懂什么叫“您辛苦了”,不会在雨天替你多包一层塑料,也不会帮你省掉一个不必要的电话问候。比如安全。三十秒联动处置,在理想状态下的安全感,与十字路口真实世界的突发状况始终有距离。谁能完全信任无形的后台风控?再比如责任。无人车出事怎么办,算在谁头上?是写代码的那一行bug,还是后台值班的小王,或者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灰色地带?当事人有可能永远只会听到一句“系统原因,请谅解”。
这个行业推新,像是一场见证现实荒诞的大型真人秀。无人车越跑越多,配送成本的降本增效甚嚣尘上,但也催生了极限工时的新“卷”,——无人的自动驾驶背后,是人类24小时的数据中心守护,说得具象点儿,这些人比无人工厂老工人还“卷”,守着一大堆不可能犯错的车,做着永远不能失手的工作,仿佛城市的新型“隐形搬运工”。冷笑话是,机器越进步,人离“解放”反而越远,将来或许会有个新职业:AI配送安全督察,工资微薄,头发稀疏,压力山大,还得随时背锅。
当然,我们不能因现实里的bug就否定无人配送的探索价值。标准化、科学认证、安全监管,有的放矢;智能调度和数据加持,确实让城市物流这台老机器省心不少。只是,科技和理想,每每错位。试点是试点,冬夜送药、夏雨送餐,总归不是demo视频里的顺滑。技术是盾,但城市生活总会冒出新矛。
所以,无人配送车的到来是好是坏?科技能彻底解决物流之痛,还是只是在表皮上贴了新标签?人情的温度和技术的效率如何平衡,安全责任的边界是不是会越推越远?你愿意把深夜送来的药和鲜花全权交给冰冷的算法,还是依然想看到一张带口罩的真人笑脸?
城市不断革新,“最后一公里”也在不断重写。无人配送车来了,但故事,还远没完。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