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比赛设在泰国曼谷。八月的天,热浪灼人,哪怕是室内,依然弥散着潮湿夹杂机油的气息。广阔的售后培训中心里,十九国的选手在引擎舱边低头凝视,一排LED灯反射出的光斑撒在各色工服上。计时器跳动,工具箱“咔嗒”响起。主办方手握白板,密密麻麻写着各项评分标准;角落里,卷起的袖口、湿漉漉的手掌,也正等待挑战。对于他们,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竞技,而更像一次职业尊严的验证——而对于远在中国总部的同行,这或许只是一份PPT里的“全球服务能力提升”报告,但每一位选手,都是把技术、语言和耐性全都交给了这个闷热的夏天。
假如你站在他们之中,能否稳稳地拧下那颗异国标准的螺丝?接住一条听不懂泰语的求助电话?学会从一台陌生中控的报错代码里,推断一名欧洲用户真实的焦躁?看起来,“服务”只是车外的一串附加选项,但一转身,成败往往系于此。
长安汽车把这场服务技能大赛,搬到了海外,喊来了东南亚、欧洲、中南美、中东非等区域49位选手。内容设定得“接地气”——从发动机机械维修、整车电器故障排查,到对本地服务流程的严格比拼。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些外籍技师们比对拆解引擎就像拆辣条包装纸,一边用本国语言念叨参数,一边不忘在大赛直播镜头前来个灿烂微笑。这一幕若换成三十年前,只怕没人能信。
作为多年和汽修服务体系打过交道的“旁观者”,我不会用什么“新征程”“伟大突破”这类口号了。本质上,这是制造业全球化进程的一环。产品出海,靠的是硬功夫,但全球竞争的门票早已不止于性能参数表。宝马、奔驰们早就把这种服务专业化、流程化摆到了台面。所谓“对标”,并非喊两句口号就能缩短的距离。
有工程师的亮话:“造汽车的不只会造车,你得服务到位,技术OK,问题能快速解决——不然全世界都不买账。”这话看起来像废话,可对大多数中国出海品牌来说,道理简单,难的从来都是落实。别说语言、法规、工艺标准的壁垒单靠背会五十个英语单词解决不了,光是售后服务里那些藏着迷宫一样报错代码、频率不同的零件供应,够折腾各路“名门正派”三四年。
更微妙的是,中国车企这些年终于学会了“全价值链”的出海思路,而不只是卖车。过去做国际贸易,把车卖完了、清关了,做个漂亮的出口数据就算赢。但时代不再是“批发商”,而是运营商——你在海外开工厂,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生产一辆车”,更是如何把整个后端服务体系、品牌口碑、用户体验都打包一起卖出去。要我说,这一步不是加分项,而是及格线;不做,就别玩“全球化”这么高大上的游戏。
说到这里,也不能光捧杀。奔驰和宝马的服务标准是高,但玩过几次“售后技能大赛”,你就明白那些技术细节里的“高光时刻”其实多半属于幕后。这套比赛办得精致,原因一部分是它本身就是“品牌溢价”的钥匙。你让泰国、欧洲技师用同一个标准考核维修能力,并不是耍酷——这是供应链、服务体系、用户需求的统一车型标准化背后的土壤。中国品牌该学啥?不是单纯模仿流程和考核环节,更应该琢磨: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人员、资源和体系,会在柬埔寨和西班牙、南美和曼谷都能运转不崩盘。
但“黑箱”打开,看见的未必都是玫瑰。现实复杂远比故事精彩。比如说,你在海外培训搞全球服务比赛,是真的能让技术和服务水准大幅提升吗?还是只是为PPT增色、朋友圈晒图?如果泰国工厂招了90%本地员工,三年后这套服务体系、技能标准还能保持初衷吗?中间有多少是热闹一时,多少还能真正形成品牌壁垒?这些问题,说白了,不是谁大赛金牌有多闪亮能解决的。倒是那些日复一日为油渍和汗水焦头烂额、用泰式英语和重庆普通话比划的幕后技师,才是体系能不能扎根本土的终极证明。就像物证实验室里的纤维检测,不做细致入微的局部抽查,很难保证一套新手册就能避免每一次服务失误。
顺便自嘲一句:从警的看案子,喜欢跟踪证据链路,但早就知道没有哪个系统能堵住全部漏洞。哪怕是最先进的服务体系,落地后总有“规范之外”的拆机与补丁。至于大牌同行,别看他们培训基地气派,门口依然有人偷工减料、拦截流程打卡,“黑色幽默”不分国界。长安想立标准,也就意味着,它得卷起袖子、认认真真掉几层皮,才配得上这个时代的“出海”二字。
我并不会因一句口号就给全链路服务戴顶高帽,也没兴趣为企业喊什么新方向。但也许可以问一句:真正让品牌走得远的,是不是服务体系里那个“不起眼”的本地技师?是“全球化”的大旗,还是一颗普通十字螺丝的旋紧?
大赛很热闹,价值链很高级,考验的最终还是谁能让“服务”变成一种落地的日常,而不是漂在计划书上的口号。你说,这是不是所有产业链出海的人,都迟早要面对的一道“无解题”?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