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很多人听新闻,尤其那些报道汽车销量、补贴政策时,经常把乘用车弄得云里雾里。乘用车简单说就是用来载人和随身行李的车,重点在人和随身物品,不是拉货,也不是跑特种业务的那种。比如你家那辆开出去买菜、接娃上学的车,绝对是乘用车。它跟商用车的区别,就是商用车主要是搬东西或者载一群人挣钱的,比如货车、客车。
昨天跟老李聊到这个,他卖二手车的,说现在二手市场上,很多人把小型SUV当成家用轿车来用,实际上底子还是乘用车,只不过外形和车内空间更灵活。老李说:这货用得多了,油耗也看得过去,适合家用——但别真的拿它搬家。我当时还想,很多消费者一开始也没弄明白这点,经常把卖车的咨询搞混,甚至听新闻都攒不明白乘用车销量是怎么算的。
乘用车里,最主流还是轿车和SUV两大类,MPV和跑车市场相对小。截止去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大约在2.8亿台左右,轿车大概占了60%,SUV分摊了30%,剩下10%是MPV和跑车(这个数据我估算,样本很有限,仅供参考)。SUV火得很,背后的逻辑简单,空间大,开起来视觉舒服,买回来不只是载人,孩子放东西,老人坐,偶尔野营都能顶上。
这里,我先跳个小话题。研发一个乘用车,尤其是SUV,跟做一道菜挺像的。你得有个配方(车型定位)、好食材(零部件供应),然后精准掌控火候(生产制造过程和质量把控)。说白了,供应链坑多得让人头大。不少零件供应商对价格死死压,车企得不断在成本和性能之间找平衡,有时候为了省几块钱,底盘的那块钢板就薄了点,开起来感受差不多,但安全谁知道呢。毕竟安全标准不能降,但细节上能缩水的地方多着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某品牌推了一款同价位SUV,和竞争对手比起来,底盘调教明显偏硬,那个经销商的小王还吐槽:这车开着颠,但卖得快,因为年轻人喜欢运动感。这就是不同车型实操体验的一个差别,用户预期不同,研发也得对症下药。但为什么很多主流家用SUV底盘调教都差不多,稍微硬点儿就立马拉出差异?我猜可能是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牵制导致的,毕竟底盘材料和工艺不太容易花大钱改,尤其是中低端市场。
说到供应链,给大家举个简单的生活场景类比。你想定制一双鞋,材料分成鞋底、鞋面、鞋带,每块都得靠谱,鞋底不牢靠,鞋很快就坏;鞋带质量差,出门就麻烦。车也是一样,一辆车里成百上千个零件,每个声音和手感,都由这些供应商供应。强行省料就是鞋底软了,鞋带易断。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供应链的纠结都没法轻松绕开。
再更正一下,刚才说乘用车核心是载人而非载货,这话说得有点绝对。像有些大空间MPV,真能被家里用作拉货用途,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很灵活。另外一些SUV,自己虽然是乘用车,但被出租、网约车司机经常用来拉客载货,有点界限模糊了。这种现实非常有意思,说明车辆定位跟用户实际使用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你有没有发现,新闻上讲的乘用车增长率,其实被这些场景变量拉扯着,统计口径也挺复杂。
有人问我,网约车行业的乘用车用量算不算头部?我没细想过,但猜测应该是大头,可能占整体乘用车市场10%-20%的份额左右(纯估算),同样硬性要求那些车辆耐用、保养成本低,还得满足政策要求。虽说新能源份额崛起,但传统燃油车暂时还是主力。说起来新能源乘用车的供应链又是一出好戏,少了传统燃油系统的复杂,但电池和电机供应链又是另一个坑,具体先不展开。
旁边修理店的老张跟我吐槽,他觉得新能源乘用车的维修业务起步慢,尤其保养成本搞不懂,有时候客户来问,我也只能支支吾吾,这车到底能用几年,好保值,没人能给我准确答案。这让我想起一次跟朋友开车出游,途中一辆同款新能源SUV突然提示电池异常,虽然没熄火,但修理店说电池换一次至少要4万,普通人一听直愣神。
回到实操,我算了下同价位两款传统燃油和新能源SUV的百公里油电成本,粗粗心算,燃油车油费大约60元,新能源车电费大约30-40元(电费因地区差异大)。保值率上,新能源车可能更迅速贬值,尤其没政策补贴前提下,用10年理论上没啥好卖。你自己开车的时候,会特别在意这些成本和保值吗?
顺带提个问题,统计口径里,旅馆接送车算乘用车吗?这种专用公务用车有时候界定模糊,我记得之前数据口径里是算的,但后来政策调整了。其实这些细节决定了数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最后说说用户心理。作为一线销售和用户接触多年的经历,我发现用户买车时真的很感性,往往被品牌故事和颜值打动,真实需求反而排后面。我跟朋友玩的那次聊天里他说:开不坏的车才是真实用的,省心省钱。这话听着简单,却很扎心。很多车企忽略的正是这点,弄得研发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花里胡哨的配置堆出一台乘用车。
你怎么看待你身边的乘用车使用场景?是纯载人,还是经常顺便装货?那些官方数据,真能对应你身边的真实感受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