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两年在新能源车圈子里风头正劲,大家都能看到,不光是在国内,连国际上也是步步高升。
可就在大家以为比亚迪要继续一帆风顺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赵长江,这位被大家称为“明星高管”的人物,宣布离职了。
你看,他在比亚迪干了16年,从初出茅庐的小伙一路做到销售总经理,再带腾势翻身,扭转局面,成了比亚迪高管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这么大的一位将才,突然说要“暂别比亚迪,稍作调整”,这事背后到底有啥门道?
这对于比亚迪、腾势、甚至整个新能源车圈,有什么影响?
先说赵长江这个人。
很多人只知道比亚迪今天有多牛,却不了解背后这些人付出的辛苦。
赵长江1986年生,湖南人,毕业于中南大学,跟比亚迪老板王传福是校友。
他2009年毕业后,直接就进了比亚迪,从最底层的销售经理干起。
你别看现在新能源车火,其实那些年比亚迪日子可不咋地,市场不好,新能源也没现在这么多政策支持。
要不是像赵长江这样的年轻人扛着,可能也没有现在的比亚迪。
他最出名的事迹,是带腾势“起死回生”。
腾势是比亚迪和奔驰合资搞出来的品牌,一开始看着挺高大上,可实际销量一直不怎么样,2014年到2021年就卖了不到三万辆,还连续亏了40多个亿,眼看着就要被市场遗忘了。
直到2021年,赵长江临危受命,出任腾势销售公司总经理。
你说这时候,换一般人早就撂挑子了,但他愣是扛下来了。
从2022年开始,腾势D9一出来,连续两年中国MPV市场卖得最好,就连那些合资大牌都被比下去了。
你想想,能带一个快“咽气”的品牌弄成MPV老大,这是什么水平?
我觉得,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
有人问,这是不是他个人能力太强了?
当然,个人能力是有的,可更重要的是,他有一股拼劲和洞察力。
新能源车这行业变化快,趋势谁也说不准。
赵长江能在关键时刻调整方向,抓住高端MPV市场的空档,这眼光和魄力值得所有国产车企高管好好学学。
可是你看,今年7月,比亚迪高管轮岗制度一启动,赵长江的位置就开始变动了,从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换到了腾势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
没过几个月,离职的传闻就来了。
虽然之前赵长江自己出来否认过,但这次终于还是成真了。
这个过程,其实透露出不少信息。
首先,一个明星高管离职,尤其是在企业势头正猛的时候离开,一定是有原因的。
大家都猜嘛,是不是跟轮岗制度有关?
是不是跟公司内部战略调整有关?
是不是个人觉得到了瓶颈,想换个环境?
还有传闻,说他要去奇瑞汽车和华为合作的品牌“智界”。
虽然双方都说没消息,但业内都在密切关注。
我觉得,赵长江这次离开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入新阶段的缩影。
你看,比亚迪前些年凭着技术和成本优势横扫千军,腾势爆发之后,公司一口气养了好几个子品牌。
可是到今天,市场格局变了。
无论是小鹏、理想,还是蔚来、华为介入的智界,大家都在拼高端、拼智能、拼营销。
传统的打法已经不能包打天下了。
这种时候,比亚迪内部肯定需要新一轮的人员调整和战略调整。
高管轮岗就是要给公司增加活力,防止“山头主义”,但对一些已经证明价值的高管来说,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一个项目干到顶,再被调去别的地方,从头开始,对谁都是挑战。
赵长江敢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可能一方面是真想歇歇,调整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有信心在别的地方继续干出成绩。
再说说比亚迪本身。
比亚迪这几年高歌猛进,市场份额节节攀升,靠的是什么?
其实说到底,还是“人”——踏实肯干的技术和销售队伍。
赵长江这种型的人才,如果都流失了,比亚迪未必就能一撸到底。
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和市场都在不断变化。
企业想要持续领先,除了产品和技术过硬,更需要有能打硬仗、有创新精神的高管团队。
所以,比亚迪未来能不能吸引和留住像赵长江这样的执行力强、视野开阔的人才,是他们保持行业领先的关键。
反过来看,赵长江如果真的去了奇瑞和华为合作的“智界”,或是加入其他头部新势力,那么整个新能源车圈的格局可能又要发生变化了。
现在的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只有几家大公司领跑了。
各路资本和科技巨头纷纷下场——华为、百度、小米这些“外行人”都来了。
大家都知道,汽车正在变成一个四轮上的“手机”,拼的是智能化、网联化、生态化。
这就要求车企的高管,不光要懂汽车,更要懂用户、懂互联网、懂生态布局。
赵长江在腾势的经验,特别是把一个高端品牌从边缘拉回主流市场的能力,肯定是其他企业最看重的。
如果他去了智界,肯定会给奇瑞和华为带来新的打法和资源整合思路。
这对比亚迪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你看,原来比亚迪的高管流动性其实不大,核心团队很稳定。
但一旦流动起来,说明行业进入“高级阶段”,人才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流通将带来更多创新,甚至可能颠覆市场格局。
说到底,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下半场,拼的不仅是产品、技术和价格,更是管理、人才和品牌。
比亚迪能不能继续保持领先,除了要防止“中年油腻”,更要不断给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把年轻有冲劲的人用起来,让像赵长江这种人有晋升通道、有发挥空间。
否则,长年累月做一摊子事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再加上体制内人际关系、资源分配的复杂,想让人心甘情愿一直干下去,太难了。
对赵长江个人来说,离开比亚迪未必是坏事。
过去十几年他在比亚迪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已经让他成了行业里的“香饽饽”。
无论是去智界还是其他新势力,都会是一条全新的赛道。
新能源车现在是中国制造业里最热的风口之一,市场大、机会多。
只要他能把腾势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新的品牌,说不定还能再造一个“爆款”。
当然,环境变了,竞争也更激烈,能不能复制成功还得看他的适应能力和团队整合力。
但只要他脑子清楚、方向对路,肯定还有大作为。
我觉得,这件事还有个值得深思的地方,就是中国企业对待人才流动的态度。
以往,一说到高管离职,外界都喜欢猜是不是公司有啥问题,或者高管个人“出事”了。
其实,一个行业能不能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人才的自由流动。
就像美国硅谷,人才在这些大公司之间流来流去,每次流动都能带来新的技术和创新。
中国新能源车企如果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对行业发展绝对是好事。
这不仅能打破企业壁垒,还能促进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赵长江这次离职,其实也给所有在企业打拼的年轻人提了个醒。
一个人只有不断成长、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在变革的时代活得更好。
别以为进了大企业就是铁饭碗,市场变化太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跳出舒适区,才有可能抓住更大的机会。
对比亚迪来说,赵长江的离开未必会马上造成什么“地震”,但长远看,是提醒他们要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说明新能源赛道已经迈入了“拼管理、拼生态、拼高层次人才”的阶段。
以前靠拼价格、拼量取胜的模式,迟早要被淘汰。
接下来,谁能组建最有战斗力的团队,谁能让高管和员工各得其所,谁就能在新能源圈子里走得更远。
最后,说一句扎心的实话。
中国新能源车这个行业,机会大,但竞争更大。
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奇瑞、华为,大家都在争夺最优秀的人才。
赵长江这样的人,未来会越来越抢手。
对企业来说,该放权的放权,该给舞台的给舞台,让人才在企业里有成就感、有归属感,才能让企业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否则,光靠政策红利和市场保护,早晚被别人超越。
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像赵长江这样的本土高管,带着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也希望企业能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信任。
谁最终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谁能把人用好,把事儿办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