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

一提到九号电动车,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科技感拉满、设计高级的“潮牌”,有人甚至戏称它是“电驴界的爱马仕”。这个称呼其实蛮有意思,但今天咱们得琢磨琢磨,这马鞍是不是还能骑、还能飞多久?

咱们先琢磨一个问题:一个靠技术、靠不走寻常路蹿红的电动车企业,当行业新规来临、彻底收紧那些所谓的“性能”空间后,还能靠什么继续火下去?或者说,12个亿的净利润,只是九号历史上的一次意外高光,还是“持续赚钱机器”的起点?这事儿不见得那么乐观。

你说,在旧规时代,玩家们随便拿下一台九号,两三下就能“解锁”40、50码,忍不住心里还乐呵一下:“管你国标多少公里,我爽就行!”。而厂家和经销商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市场、有销量,何乐而不为?实际上,这种玩法就是踩着边界狂奔,将“灰色地带”当成创新红利来用。这种赚钱模式能持久吗?

现在新国标来了,管得可严了:“超过25km/h直接断电”——你要是想跟监管玩猫鼠游戏,恐怕真不容易了。电池、重量、智能、安全……哪儿哪儿都给你框死,一点改装余地都没了。以前你还能小小DIY,让车既能上路、又能撒野。如今,自己不敢动,商家更不敢动,万一被查到风险太大。这不是电驴“去摩托化”,而是把所有花活都怼死在实验室里。

在这种紧箍咒下,咱们想一下,九号靠什么还会持续“高溢价”、“高利润”?年轻人买车图啥?性能和潮流,所以高端智能路线才能卷出差异化。结果,新国标的直接后果,就是强行把大家拉回起跑线,限速、限改装,九号的大杀器被剪去了翅膀。

想想现实吧,新规窗口期还剩三个月,经销商店里排队的是啥人?就剩那批想趁最后机会“捡漏”的家伙。谁不知道,“超标车”不合规有风险,可谁也不想一开始就当“限速残废”。这明显就是强需求被政策一刀切提前透支,换句话说,九号这半年“攒”下的好业绩,其实在吃未来三、四个季度的“饭”。人性不会撒谎:能提前买的都提前买了,过了窗口期销量能行吗?

这时候你再看那些高管的操作,味道就不一样了。高管集体减持,趁高点套现——你说是巧合吗?明摆着是对未来不再有十足信心,不抓紧这波高光瞬间跑路,那什么时候跑?别跟我扯什么“正常投资决策”,前几年卖的不多,现在净利润创纪录了、再加上市场新规刚刚落地,难不成还有比这更好的套现时机?

问个扎心的,“九号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啥?”你说它是科技公司,机器人收入连10%都不到;你说它是平台型企业,实际大头全靠卖车;你说它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远不如雅迪、爱玛这些巨头。简简单单一句话,新规来了,核心卖点拦腰折一半,剩下的所谓高科技、智能化服务,谁买车会专门为了App解锁和彩灯语音买单?要潮流、要酷,得有真材实料,可现在“去摩托化”了,这酷劲儿怎么掰都不如以前香。

别说九号了,其它高端品牌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这下倒好,一刀切下来,谁都得走“自行车化”路子。消费者会不会花5000块买一个不能超速、不能改装、不能爽骑的“高端电驴”?还真不一定。物价涨,大厂还得加成本,经销商利润被挤压,都盯着消费者的钱包。到底是“转嫁成本”还是“共同做慈善”?没人敢打包票。

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有驾
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有驾

讲真,新国标很有可能让这个行业变成“性能一致、功能一样、谁家便宜买谁”,昔日高端品牌的附加值荡然无存。试想,买家都成了“合规消费者”,没人再讨论“秒杀解限速”、“大电池长续航”、“动力包改装”,那九号原先那套“利用政策缝隙”“靠足够智能、足够潮”才卖得上的溢价逻辑就彻底被打破。别看上半年销量特别猛,说不定过了这个槛,“冰火两重天”随时到来。

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有驾
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有驾
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有驾

很多人总觉得,中国电动车市场拼的就是“创新”,其实拼的是政策红利与执行强度。只要有一点松动,就有空间让厂商“创新”;政策收紧,大家排队回炉,谁都不能例外。“科技”是锦上添花,合规才是保命丹。”九号走到这地步,不是没实力,只是环境变了,优势直接消失。

还得说说“高科技”这件事。现在不是所有智能、联网的东西都是科技突破,反倒是设计更复杂、售后更多坑。App费、服务费层出不穷,用户体验并没有随售价一级一级提升,反而投了更多投诉。当一个品牌的技术变成服务陷阱,用户热情也在变冷。新国标对数据安全一收口,所谓的智能化很可能变成没啥用的“鸡肋”。

顺便说一句,九号靠外卖员群体有一阵子风生水起,那可是真的有市场刚需。可惜严格限速、标准变高之后,这群人还能不能撑起销量没人敢打包票。毕竟,对他们来说,续航、舒适和速度是刚需,硬逼大家开慢点浪费时间赚不到钱,时间长了自然会投向符合需求的其它品牌,九号的“铁粉”也会变得摇摆不定。

厂商说到底就是一个“博弈高手”。你想想,卖一台九号比小牛利润高多了,经销商当然愿意做。可惜这套方法只在“国标漏洞期”成立,如今政策把所有“灰产”全堵死,想再靠经销商吃红利、拓渠道其实不是不可能,但绝对没以前暴利。

资本是最敏感的。小米、红杉早几年陆续退出,不是对九号没信心,而是对行业和政策趋势有预判。科技公司有科技溢价,产业公司最多靠规模取利润。九号自己把自己定位成“未来交通科技公司”,可是市场和政策只把你当成“电动车生产厂”,你说这落差大不大?

到了这个节点,新规还没完全落地,九号的新产品还在半路上,销售网络又不像雅迪那么广,甚至产品研发和体验还要赶着合规。谁来承担“进步的代价”?经销商愿意压价,用户愿意买单?高管套现的态度已经给出了答案:该赚的已经赚完,风险你们慢慢接着。

今天大家排队抢购旧版,那都是最后的“政策窗口期红利”,一旦新规全面实施,接下来市场就该见真章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涨、售价涨、用户体验跌,政策“瘦身”后,玩家们才知道什么叫真功夫。高光时刻不会永远持续,特别是把法规漏洞当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优势转眼就消失了。

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有驾
九号电动车新规落地,高管套现,销量能否持续-有驾

所以,回头想一想,“九号狂赚12亿”到底是企业高明,还是利用了制度的灰色空间?新国标一出,真本事、真能力、真市场就都要见分晓。任何长远的生意,都不能靠“钻空子”来养活。想要持续高光靠的是产品硬实力、扎实服务、老实可靠,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撑得起“电驴界爱马仕”的底气。

日子终归要回归平淡,“高利润”的梦该醒了。一场看似繁荣的大戏,散场时,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谁能在新规下活出新花样,那才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真正看点。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