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

玩财经的时候,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莫过于1993年台湾和大陆之间那道亮瞎眼的GDP鸿沟了。

你说,那时候台湾人均GDP已经翻到天上去,每人11079美元,而咱们大陆还在382美元的小道上蹒跚学步。

差距直接拉满,整整29倍,不看数字光看气氛都泪目。

问题来了,这都过去30多年了,差距还这么大吗?

还是说地球转了几圈,故事变了调?

一边是台湾人开着小汽车,吃着零食,夜里逛便利店,说走就走去东京撒个野。

另一边,大陆人在彩电面前挤半天,能摸到一台黑白电视都能让全家合影炫耀朋友圈——哦,那个年代还没朋友圈。

不止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关键还有产业结构上的天壤之别。

90年代的台湾,半导体,高科技,精密机械,电子业如同开挂,台积电刚一成立就气场全开,渐渐成为全球级选手。

便利店夜不打烊,年轻人带着“大哥大”,随时准备下一秒出国血拼,这些在当时大陆人看来,比科幻片还不真实。

而咱们这边呢,1993年,刚刚解决温饱,城里拉羊去卖,乡下种玉米赚几个钱,整体工业还在基础款打底——天知道啥时候能追上邻居家富得冒烟的档次。

换个角度说吧,那时的台湾,就是亚洲四小龙里最能打的学生。

不夸张,经济总量直逼大陆的40%,即使人均更是碾压式领先。

咱们大陆只能远远望着,心里有点小郁闷,啊,要是有一天能赶上就好啦。

不过,谁也没能料到历史的钟摆会如此发力。

话说,时间轴拨到2001年,一大波机遇涌来——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架构根本性升级。

脑补一下,本来只是喊加油的观众选手,突然间变身场上主力球员。

人均GDP一下子破千美元,挠头算,还是相差12倍多。

但故事到这,才刚刚开始精彩。

接下来几年,大陆节奏飙升,2005年人均GDP破1764美元,差距缩到9倍,2010年一跃到4629美元,与台湾的18588美元之间仅剩4倍。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这追赶速度,放在全球任何国家历史里,都是神操作级别的逆袭。

更狠的是,总量变比了。

2010年,大陆GDP狂奔到6万亿美刀,台湾只有4301亿,小伙伴们的份额从36%缩到7%。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台湾依然强,但大局势已然换人主导。

仔细想想,台式经济一向代工见长,技术和管理做得精细,但模式也有上限。

人口不多,市场有限,做代工发家的剧本,注定顶到天花板就得停了。

而咱们大陆则玩了个更长线的战略,先技术后创新,干劲十足,从低端到高端一路升级,像是解锁游戏地图,一关一关打通。

纺织服装到电子科技,基建狂魔到高端制造,说是追星赶月都不为过。

十几年后,局面又翻了个天。

进入2010年代,产业重心开始往高处搬家。

不再满足于“世界工厂”的标签,要拿下全球价值链上游的发言权。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你看看新能源车,现在大陆一年能造958万辆,全球份额直接拿到65%。

比亚迪一个公司就能卖出302万辆,大多数国家都眼红,台湾的汽车市场都不够人家一家企业塞牙缝。

光伏更是牛,上游下游都被大陆承包了。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多晶硅产能全球占九成,组件占八成,出口额近500亿美元,把数据和台湾GDP对比,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造船就更不用说了,2023年全球完工量一半是大陆的,新订单、手持订单指标都霸榜,什么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技术难题大陆企业开始蹭蹭突破。

倒看台湾,半导体依旧给力,台积电营收703亿美元,GDP里9%多靠它“撑门面”。

产业依赖高,传统制造被挤压,服务业市场小,新兴产业没太多空间。

有点像原来看起来最有希望的学霸,后来只在某科目保住王座,其他科拉下分数线。

生活水平这块也是两岸比拼的重点。

诚然,台湾人均GDP照旧领先,但领头的颈项已经有点发虚。

基础设施方面,咱们大陆高铁全线铺开,覆盖全国主要城市,里程快冲5万公里。

台湾高铁就一条南北线,连个环岛都算不上。

移动支付普及率这事儿,85比40的胜负,胜者咱们已经司空见惯。

5G基站数量,三百万对三万,数据摆在那,科技体验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生活便利性更不用多说,外卖、共享单车、电商,全方位无死角。

台湾那块,上网刷个外卖都没大陆这么方便。

不少台湾人来大陆玩一趟,都惊呼生活怎么比想象中“未来”了许多。

收入增长也有点怪异,大陆城镇可支配收入每年涨5%以上,台湾薪水原地打转。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科技和金融行业薪酬,北上广深已经能和台北掰手腕,有的甚至更高。

房价收入比,台北市高达15年,买房成了人生大BOSS,而大陆二三线城市相对友好,年轻人压力小些。

脸一板,经济总量咱们已经远超。

人均收入,表层上还有点差距,但过日子的水平正在贴近,甚至某些领域逆袭。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本质上,一个在疯狂长胖,一个基本不往前走,这趋势说什么数据都比不上做个手势来得生动。

记得1993年对比一次,29倍,2024年已经收窄到2.6倍。

这是赤裸裸的历史超级逆转。

两种发展模式较量,拼的是战略也是耐力。

大陆这边凭规模、速度、创新思路,把落后的烙印甩出了南天门。

台湾在高端领域虽有存力,但整体经济位置已从大哥变成了“小弟”。

接下来的剧本咋发展,明眼人都懂。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只是人均收入的差距,终究是时间问题。

最有意思的是,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把两岸关系和格局都重新写了一遍。

这种影响,不只限在GDP或每月薪水上,还带动着社会、文化、心理,大棋局一点点换道。

现在追台湾已经泄了气,不必仰望,只需前行。

数据是数据,现实更是现实。

时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未来会不会再迎来新一轮逆转,谁也不能一口咬定。

但在这个背景下,一个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思考——如果你来选,是要速度快、不确定性的大陆,还是稳定却狭窄的台湾生活,哪个更让你心动?

1993年两岸GDP差距大,产业生活各不同,如今逆转缩小到2.6倍-有驾

来,一起聊聊你的观点,这样的变迁,你怎么看?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