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变烫手山芋?不只中国,美国年轻人也拒买:谁还开车啊?
2025年09月06日 16:34:16。时间戳【83430】。
汽车。曾经是自由的象征。是青春的图腾。是成年的第一道成人礼。如今呢?它正悄然滑向某种尴尬的境地——像一块握在手里的热土豆,烫得人想扔,却又说不清该扔向哪里。
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400余辆。这个数字,在发达国家中几乎垫底。你没看错。那个诞生了福特T型车、塑造了公路文化的国度,年轻人正在集体对汽车说“不”。谁开车啊?他们反问。语气里带着不屑,也带着疲惫。
中国呢?更不用说了。90后、00后,买车意愿持续走低。不是不想。是不敢。是算不清这笔账。一辆车,落地之后,油费、保险、保养、停车、违章……每月固定支出轻松破千。甚至超过一些城市的房租。
工资呢?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月薪五千。八千。看起来不少。可扣掉五险一金、房租、吃饭、社交……剩下的,还能剩下多少?买车?听起来像一场豪赌。赌的是未来十年的现金流。
“买车容易,养车难”——这句老话,从未像今天这般真实。车轮上的不只是出行。更是沉甸甸的负债。是每月雷打不动的账单。是节假日不敢远行的顾虑——高速费太贵了。油太贵了。
我们真的需要一辆车吗?这个问号,越来越大。地铁准时。公交覆盖广。共享单车随取随用。网约车三分钟就到。滴滴、高德、T3……手指一点,车就来了。何必自己养着?
堵车呢?更是一场现代都市的慢性折磨。早高峰。晚高峰。高架上一动不动。空调开着,油表往下掉。心情也跟着往下沉。你花了十几万买的车,它的价值,就是让你在红灯前数到三百?
单双号限行。限牌。摇号。竞价。城市在用各种方式告诉你:私人汽车,不欢迎。你辛辛苦苦攒钱买车,结果一周有两天只能停在家里。吃灰。交着保险。还不能开。
这算什么?讽刺吗?还是必然?也许两者都是。城市的承载力,早已逼近极限。而汽车工业的扩张,却从未停止。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经销商愁眉不展。
年轻人呢?他们活得更清醒。更精打细算。也更懂得“拥有”和“使用”的区别。过去,车是资产。是面子。是实力的证明。现在?它更像是一种负担。一种不必要的消费。
你见过几个00后朋友圈晒车钥匙的?少了。真的少了。他们晒的是旅行。是咖啡。是演唱会门票。是健身打卡。车?太“上一代”了。太“沉重”了。
美国年轻人说:谁买车啊?语气轻松。却透着现实的骨感。他们的父母那一代,车是自由的翅膀。想走就走。想去哪就去哪。可现在呢?翅膀被油价、保险、限行、拥堵,一点点剪碎了。
技术呢?新能源不是在崛起吗?是。但新能源车就便宜吗?一辆入门级电车,也要十五万起。电池衰减、充电焦虑、二手贬值……问题一个没少。反而多了充电桩排队的烦恼。
自动驾驶呢?喊了十年。L2算普及了。L3?L4?还在测试场里打转。它承诺的“解放双手”,迟迟不来。我们还在为堵车焦躁。为停车发愁。为油费心疼。
汽车文化,在衰落吗?某种程度上,是的。改装?赛道?自驾游?小众了。越来越小众。主流年轻人更关心的是——这辆车能省多少油?能上绿牌吗?能免购置税吗?
他们不是不爱车。是现实太骨感。是选择太多了。是房子压在头上。结婚要房。生子要房。教育要房。车?排在后面。很后面。甚至,可以没有。
你可能会说,这不健康。汽车产业是支柱啊。就业、税收、GDP……可时代变了。人们的需求在变。城市的逻辑在变。交通的形态在变。
共享出行,正在重塑“拥有”的概念。一辆车,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利用率不足20%。而共享汽车、网约车,让资源流动起来。更高效。更环保。
年轻人不是拒绝出行。他们拒绝的是“拥有”。他们要的是便利。是灵活。是低成本。是少一点束缚。车,恰恰代表了束缚——时间的、金钱的、精力的。
所以,汽车成了“烫手山芋”?是的。而且不只是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全球性的趋势。年轻人与汽车的疏离,是城市化、高房价、高成本、技术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呢?车会消失吗?不会。但它会转型。从“必需品”变成“可选项”。从“身份象征”变成“工具之一”。也许,只有当它真正变得便宜、自由、无负担时,年轻人才会重新爱上它。
但现在?现在是地铁、是单车、是手机叫车的时代。方向盘?握在手里的感觉,或许依然热血。但更多时候,它只是一块烫手的土豆。
你还在开吗?
……
谁还在开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