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卡脖子致C919订单难交付,中国航空业遭遇现实暴击

外媒最近的爆料让不少人揪心 —— 原本计划今年量产 75 架的 C919,实际产能可能只剩 25 架,直接缩水三分之二。说实话,看到这个数字时,我第一反应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项立刚那句 “被别人卡着脖子,不卡死但拖死” 的评价,真是戳中了要害。

发动机卡脖子致C919订单难交付,中国航空业遭遇现实暴击-有驾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追溯当初的规划就能明白。为了拿到欧美适航证,C919 大量采用国外合作伙伴的配件,想着 “用别人的技术换通关文牒”。可现实呢?适航证没少等,核心命脉却攥在了别人手里。2025 年 5 月美国商务部突然暂停相关出口许可,6 月就加码到发动机禁售,虽然 7 月又恢复了通用电气的供货,但这种 “想开就开、想关就关” 的控制权,谁能安心?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 “以市场换技术” 思路,现在回头看,真的太天真了。你以为妥协能换机会,可对手看重的从来不是你的 “诚意”,而是你的 “软肋”。C919 近 1500 架订单就摆在那儿,却因为发动机卡壳没法交付,利润空转不说,本该跟着产能成长的人才队伍、服务体系,全都被拖慢了脚步。这就是依赖的代价 —— 看似走了捷径,实则埋下了定时炸弹。

发动机卡脖子致C919订单难交付,中国航空业遭遇现实暴击-有驾

说到这个,芯片领域的教训不是更惨痛吗?华为当年多风光,手机出货量一年能到 2.4 亿台,可芯片一断供,直接跌到 3500 万台。我记得当时逛手机卖场,店员说 “华为旗舰机得靠抢”,那种无奈真的很直观。现在小米 3nm 芯片刚亮相,就有人预判 “一旦量产必遭制裁”,这话听着刺耳,却是现实。美国 2025 年还在升级封锁,从光刻机到 AI 芯片,甚至限制本国工程师参与中国项目,这哪是商业竞争?分明是精准扼杀。

难道我们就没辙了?倒也不是。只是很多人搞错了破局的方向。

先说说市场底气吧。中国商飞预测,到 2042 年中国客机保有量会达到 9969 架,占全球市场的 21%,未来 20 年还要接收超 9000 架新机,对应 1.4 万亿美元的市场。这个体量有多惊人?相当于全球每五架飞机里就有一架在中国。2024 年航展首日,C919 就签下 130 架订单,光国内确认订单就超过 1000 架。有这么大的本土市场托底,何必非得盯着欧美那点 “通行证”?

发动机卡脖子致C919订单难交付,中国航空业遭遇现实暴击-有驾

自主能力这边其实也有进展,只是需要时间。国产 CJ-1000A 发动机的消息最近就很让人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 —— 就是主导 C919 技术评审的那位专家 —— 在访谈里说 “CJ-1000A 很快能解决,等着好消息就行”。这款专为 C919 量身打造的发动机,2011 年就启动研制,2018 年完成首次点火,今年 3 月已经搭载运 - 20 完成空中试飞,现在正进入适航取证阶段。按计划 2027 年就能批量装机,2030 年实现大规模商业运营。虽然比原计划晚了点,但至少在往前走啊。

芯片领域也不是毫无突破。华为麒麟芯片逆势回归,国内芯片自给率从 30% 升到 40%,这些进步虽然慢,但很扎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有反制的底气了。商务部对美芯片歧视措施立案调查,镓、锗出口限制一出,美方军工企业立马感受到了压力。这说明,主动权不是求来的,是自己造出来的。

发动机卡脖子致C919订单难交付,中国航空业遭遇现实暴击-有驾

但话说回来,自主是不是就意味着闭门造车?我倒觉得未必。项立刚说 “不要想着依赖别人”,不是要拒绝合作,而是要掌握主导权。就像 C919 现在在东南亚的执飞计划在提速,欧洲适航进展也很积极,这些都是 “做好自己之后自然来的机会”。中国银河证券有个分析很到位:如果进口飞机关税提高,航司自然会更倾向国产飞机,到时候 C919 的价格优势、服务优势就能显出来。好东西从来不愁市场,进不了欧美,还有那么多需要性价比机型的国家啊。

这里有个问题我也在琢磨:为什么我们总在关键领域掉 “依赖陷阱”?可能是太想 “快速成功” 了。C919 想快速拿适航证,手机厂商想快速用上先进芯片,可重大科技领域哪有 “速成班”?中国商飞的产能规划其实能说明问题:2027 年要到 150 架,2029 年冲刺 200 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主产业链的建立也是如此,得靠一架架飞机飞出来,一个个芯片造出来,才能形成生态。

有数据说未来 20 年中国商用发动机市场需求超 6000 亿美元,平均每年 2000 多亿人民币。这么大的市场,足够养活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了。CJ-1000A 起来了,CJ-2000A 也在跟进,C929 的研发也没停。只要把国内市场做扎实,让几百架、上千架 C919 飞在天上,配套的维修、培训、零部件产业自然会跟着成长。这时候再谈国际市场,才真正有底气。

发动机卡脖子致C919订单难交付,中国航空业遭遇现实暴击-有驾

项立刚那句 “两强相争勇者胜” 说得真好。现在的国际形势,欧美自己都在抢市场、拼技术,怎么可能给你机会?幻想 “用妥协换空间”,只会像 C919 产能这样被拖死。华为的经历、C919 的波折,所有教训都指向一个道理:核心技术买不来,依赖换不来安全感。

当然,自主研发的路肯定不好走。CJ-1000A 从启动到量产要近 20 年,芯片自给率提升 10 个百分点用了好几年。可除了走下去,还有别的选择吗?当 C919 装上国产 “心脏” 在蓝天翱翔,当中国芯片能稳定供应生产线,那些所谓的 “封锁”,到时候可能只是我们成长的注脚。

发动机卡脖子致C919订单难交付,中国航空业遭遇现实暴击-有驾

真的,重大科技领域的竞争,从来都是 “自己硬才是真的硬”。放弃幻想,踏实造车、造芯片、造发动机 —— 这才是最靠谱的出路。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