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只要是聊起汽车,好像都绕不开一个听起来挺高大上的词儿——发动机热效率。
特别是奇瑞和比亚迪这两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把这个数字游戏玩得是风生水起。
先是奇瑞那边传出消息,说他们的发动机热效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8%,这数字一出来,不少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这简直是黑科技。
紧接着,比亚迪这边就用实际行动回应,说我们已经量产下线的第五代DM技术,发动机热效率是46.06%,是目前全世界能量产的最高水平。
这一下,可把准备买车的老百姓给整不会了。
这48%和46.06%,听着都挺厉害,但到底有啥区别?
这百分之一点几的差距,对我们开车的人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把这背后的门道给捋一捋,看看这数字背后,到底哪家的技术更实在,更能让我们普通消费者得到好处。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奇瑞说的48%和比亚迪说的46.06%,它俩虽然都是在说热效率,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一个是模拟考试考了全年级第一,一个是高考真的考了全市状元。
你说哪个更厉害?
当然都厉害,但对咱们来说,参考价值是不一样的。
奇瑞的这个48%,就是在实验室里取得的成绩。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恒温恒湿、没有一点杂质的理想环境里,用最纯净的油,把发动机调整到最完美的状态,然后点火成功,测出了这么一个巅峰数据。
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呢?
它代表了奇瑞这家公司的研发实力非常雄厚,技术储备很深,证明了它有能力去冲击这个行业的天花板。
这就像是向全世界宣告:“看,我能达到这个高度!”这是未来的一个美好蓝图,一个技术潜力的展示。
但是,咱们买车是开在马路上的,不是放在实验室里的。
咱们要面对早晚高峰的堵车,要经历夏天的高温和冬天的严寒,加的油也不可能是实验室里那种特供的。
所以,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更关键的是那个能真正装在车上、开回家的技术。
比亚迪的46.06%就是这么个情况。
这个数据是它已经大规模生产,并且装配在像秦L DM-i和海豹06 DM-i这些车上的发动机所达到的热效率。
也就是说,你现在走进4S店,花个十来万块钱,就能买到一台搭载着全球量产最高热效率发动机的汽车。
这就是那个“高考状元”的成绩,是经过了市场检验,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奇瑞不行,它目前已经量产的第五代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也达到了44.5%,这个成绩在全球范围来看,也绝对是第一梯队的顶尖水平。
只不过,一个是已经端上桌的热菜,一个是还在后厨精心准备、未来可期的“佛跳墙”,一个是现货,一个是期货,这个区别咱们得先搞清楚。
那么,为了提高这区区几个百分点的热效率,这些车企的工程师们到底在背后下了多大的功夫呢?
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所谓热效率,说白了就是看一滴汽油的能量,有多少能真正变成驱动车轮前进的动力,又有多少是变成没用的热量给浪费掉了。
这个比例越高,就意味着车子越省油。
为了把这个比例提上去,工程师们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
就拿比亚迪这个已经量产的46.06%来说,它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搞出了一个高达16:1的超高压缩比。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打气筒,普通的发动机可能把活塞压到一半就开始点火了,而比亚迪这个技术,恨不得把活塞压到最底部,把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缩到极致。
这样一来,点燃的瞬间,爆炸的威力就更大,推动活塞做功的劲儿就更足,能量的利用率自然就高了。
当然,这么高的压缩比也容易出问题,比如混合气被压得太狠自己提前着了,这叫“爆震”,对发动机是有害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亚迪又给它配上了一套非常聪明的“智能燃烧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大脑,能实时监控气缸里的情况,精确地控制什么时候喷油、喷多少油、什么时候点火,保证每一次燃烧都恰到好处,既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又不会伤到发动机。
正是靠着这一系列技术的配合,比亚迪才敢把“亏电油耗百公里2.9升,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100公里”这样的惊人数据写在宣传册上。
咱们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现在这些热效率特别高的发动机,基本上都是“混动专用”的。
这可不是巧合。
传统的纯燃油车,发动机太累了,它得一个人干所有的活。
你在市区里堵车,走走停停,这是发动机最不乐意干的工况,效率低还费油,时间长了还容易积碳。
你需要急加速超车,它又得拼命嘶吼,转速拉得老高。
只有在高速上匀速行驶的时候,它才能稍微舒服一点,工作在比较高效的区间。
而混动系统就不一样了,它给发动机找来一个好帮手——电动机。
像起步、怠速、低速行驶这些发动机不擅长干的活儿,电动机就主动接管了,它干这个不仅安静、平顺,还特别省。
只有当车速提起来,或者需要强劲动力的时候,发动机才会被启动,而且一启动,就直接让它在自己最高效的那个转速区间工作。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让最合适的人干最合适的事,大家都不累,整体效率还特别高。
正是因为有了电动机这个“黄金搭档”,发动机才能卸下包袱,专心致志地在它的“甜蜜点”上发挥,所以才能把热效率做得这么高。
说了这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最终落到我们普通老百姓身上,到底能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钱和方便。
比亚迪这次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把搭载着这项顶尖技术的秦L,起步价定在了9.98万。
这个价格,在过去你可能只能买到一台技术比较普通的合资品牌燃油车,百公里油耗怎么也得七八个。
而现在,你用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就能买到一台代表着全球领先水平的混动车,一箱油能跑两千多公里,以前一个月可能要加好几次油,现在可能一两个月才需要去一次加油站。
这笔经济账算下来,是非常可观的。
这种技术上的竞争,最终受益的,就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这不仅仅是奇瑞和比亚迪两家的功劳,像吉利、东风等其他的中国品牌,也都在发动机热效率这个领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这说明我们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都在齐头并进,技术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过去我们总觉得合资车、进口车技术好,现在,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已经有底气在核心技术上跟他们掰手腕,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程师们几十年的默默耕耘和厚积薄发。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这些数字的时候,其实更应该感到自豪。
这场看似是车企之间的数字大战,实际上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崛起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代表着未来的48%,还是代表着当下的46.06%,它们都值得我们尊重。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不必过分纠结于实验室里的那个最高峰,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现在能花多少钱,买到多好的产品。
毕竟,能开上路、能为我们省下真金白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