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嘞,闲话少说,直接开整。
10月头一周的国产轿车销量榜单热乎乎地出炉了,这玩意儿现在比天气预报还准,能看出来哪家要“穿短袖”,哪家得赶紧“套棉袄”。
成年人的世界里就这点好,没啥圣诞老人,想要什么,全得自己撸起袖子干。
车圈这地界儿,更是把这道理演绎得明明白白。
比亚迪这回又没当配角,直接在前十名里摆了五把椅子,坐得那叫一个稳当。
你说这叫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大杀四方了,这简直是在别人家的婚宴上,自己开了个流水席,来的还都是自家人。
王朝、海洋两张王牌在手,左右互搏,打得那叫一个热闹。
你看,最有意思的不是比亚迪又赢了,而是他们家里那点事儿。
之前一直当小弟的海豹06,这次一脚把老大哥秦PLUS踹下了前三的宝座,自己成了BYD家族的“销冠”。
这剧本刺激不?
自家兄弟“内卷”起来,那才是真的刀刀见肉。
秦L一个月卖5000多辆,连前五的门都没摸着,你就说这“修罗场”得有多卷吧。
可就在所有人都拿着放大镜数比亚迪有几颗门牙的时候,我这眼神儿吧,偏偏就落在了榜单犄角旮旯的第15名——小米SU7身上。
那位曾经凭一己之力让整个车圈失眠的雷总,和他那台自带流量光环的“梦想之车”,好像正在经历一场宿醉后的头痛。
第15名,这数字,你说它难看吧,也不至于垫底;可你要说它光彩,那绝对是自欺欺人。
想当初,SU7上市发布会搞得跟春晚似的,订单满天飞,黄牛比粉丝还激动。
那阵势,不知道的还以为买的不是车,是通往未来的船票。
可现在呢?
一阵风刮过,新鲜劲儿没了,这销量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晃晃悠悠地往下落。
最近小米的麻烦可不止销量这点事儿。
什么动力被锁了、那个看起来贼高级的碳纤维机盖实际上成了“样子货”、还有二手车贩子开始嘀咕保值率的问题……一连串的“负面”就跟商量好了一样,排着队来敲门。
这就是互联网造车的“原罪”:流量能把你捧上天,也能把你按在地上摩擦。
当最初的荷尔蒙消退,产品的硬实力,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天天都得用的地方,才是决定你到底能走多远的根本。
雷总说那是他这辈子最难熬的阶段,这话听着有点矫情,但也戳中了要害:造车这活儿,终究和堆参数、搞营销的手机不是一个路数。
汽车得跑,还得跑得稳,口碑这东西,得一公里一公里地去挣。
跟小米这种“速成班”的烦恼比起来,另一位就显得有点“老实人吃亏”了——MG4,排在第23,卖了1600多辆。
这车的故事就更有嚼头了,它在欧洲市场那叫一个“乱杀”,各种海外大奖拿到手软,被外媒追着夸,订单一度让工厂连轴转,妥妥的“国货之光”。
可一回到自家门口,立马就有点水土不服。
这“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戏码,到底是为啥?
难道真是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我看不尽然。
MG4在欧洲的成功,说白了是打了个“信息差”和“价格差”。
在欧洲电车动不动就卖天价的背景下,MG4端着一杯平价咖啡就冲了进去,产品力还过得去,老外一看,嘿,这性价比,还要啥自行车?
可这套打法在国内就玩不转了。
10万到15万这个价位,你说是车市吧?
我看跟“角斗场”差不多。
前有比亚迪的海豚海鸥、秦PLUS,后头还有吉利、长安一票虎视眈眈的好手,消费者早就被惯得嘴刁了,选择多到能犯选择困难症。
MG4那点在欧洲市场的优势,扔到国内这个大染缸里,瞬间就被稀释得看不见了。
所以,不是MG4不努力,实在是国内这帮同行太“内卷”,已经卷出了新高度。
最绝的是什么?
就在这帮新能源先锋们杀得天昏地暗的时候,长安逸动和红旗H5这两台“老古董”燃油车,硬是跟钉子户一样,牢牢地钉在了前十的榜单上。
这哥俩就像是在一群高喊着“颠覆未来”的革命者中间,默默地喝着茶,告诉所有人:急啥,旧时代的余温,还没散干净呢。
逸动卖了4500多辆,这在今天简直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这说明啥?
说明不是所有人都活在PPT和发布会里。
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一块大彩电、一套自动驾驶,远不如一辆皮实耐用、刮风下雨能遮头、保养便宜不闹心的车来得实在。
所以你看,这榜单背后,其实就是当下中国车市最真实的生态图:有靠着技术和规模闭着眼睛都能赢的“地主”;有带着万众期待冲进来,却发现游戏规则远比想象中复杂的“网红”;有想去闯世界,结果发现还是自家后院水最深的“探险家”;当然,也还有那些在时代的浪潮下,努力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老实人”。
这场牌局,还远没到摊牌的时候。
下一个被挤下牌桌的,你猜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