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今年港股再融资的热闹,那简直是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
眼见着前八个月IPO募资已经交出了不错答卷,结果转过头发现,港股增发市场更是杀疯了——1905亿港元的募资规模直接甩开IPO一把,这是要“卷”出新高度的节奏。
你要说光有钱还不行,更有意思的是,哪家公司在这波融资浪潮里风头最劲、谁又在煎熬里艰难自渡?
这就有点像篮球赛了,蔚来汽车还在频频投三分拼命追分,地平线机器人已经抢断快攻,一路反手暴扣,让人惊掉下巴。
这局到底怎么看?蔚来和地平线虽然同属汽车产业链,但这几年日子过得可不是一个剧本。
蔚来今年那40亿的再融资,说白了,多少带着点“救急”的味道。
9.5%的高发行折扣像一只明晃晃的探照灯,把蔚来一直无法摆脱的老问题又照回了公众视野:利润“黑洞”还没补上,融资一轮又一轮,股价“自由落体”,直接导致它成了市场上“补血最快,却最烧钱”的新势力选手。
反观地平线,你能感受到那种资本市场“宠儿”待遇。
短短一年时间,上市没多久就又大手笔再拿47亿,光增发规模就已经冲进了全港年度前四。
关键是,这笔钱可不是“救命稻草”,更像是让他们加速冲刺自动驾驶新赛道的一股强劲“氮气”,妥妥的正向循环,气势如虹。
你细扒这两家企业的账本,真是“冰火两重天”。
蔚来其实人人都懂它厉害,换电模式用户体验一绝,谁用谁说好。
可就像一个时髦的雨伞,虽然挡风挡雨,但维护成本吓死人。
大把的钱全砸在重资产运营上,换电站、电池仓储,说好听点是“长期主义”,说直白点就是“重金养白象”。
结果呢?别家新势力都在控亏、扭亏,理想去年全年度就转正了,零跑四季度也苦尽甘来,就剩蔚来上半年亏损居然还同比扩大。
搞得投资人内心OS(旁白):你钱到底花哪去了?还要我继续买单吗?
说个身边的梗,有个理工男看了一圈蔚来的财报和路线,拍拍脑门:“这不是在创业板里上演‘量大管饱’那套吗?融资、烧钱、再融资,然后再强调‘未来可期’…”
而作为“蔚小理”里最会吸金的玩家,蔚来已经第N次把再融资玩成日常操作,2018年登陆美股后,合起来融资11次,累计813亿港元。
可股价表现却是另一个故事,港股挂牌两年多,股价一路下潜,后面越跌越没人买账。
表面上发钱“充实资产负债表”,背地里其实谁都明白,看那折扣就知道这钱是带着伤感的“信任票”。
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说:谁还不是个“复读机”,盈利、扭亏、重生,人设说了好多年。
领奖台的另一边,地平线机器人却是另一番画风。
自动驾驶芯片这块蛋糕,最近火得不能再火,刚上市没多久,去年10月才拿下56亿,转头又闪电配售融入近47亿。
说实话这不是短期回血,更像是投资人集体“ALL IN”自动驾驶智能化。
增发折扣只有6.9%,虽比港股平均略高,但和蔚来比就是一道风景线。
更扎心的是,募资后一阵操作猛如虎,股价比发行价蹭蹭涨四成,直接刺激市场上演“信心流转”,真·羡煞旁人。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地平线的财报你也能挑出“亏损”这俩字,咋就这么受待见?
其实答案很简单,亏得有理有据。
地平线一方面把研发费当作“投资未来”的子弹,2025年上半年直接干到23亿港元,同比增长62%,下手那叫一个狠。
另一边拿得出增长成绩,2024年收入比上年暴涨六成多,今年上半年再增67%。
核心技术在中高阶芯片领域突破明显,产能、定点合作、车型覆盖全都交出了漂亮答卷。
特别是和国内外27家知名车企深度绑定,定点车型超310款,这种“群众基础”一摆上台面,市场想不信都难。
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在这轮智能驾驶军备竞赛里,技术护城河才是公司真正的底色。
地平线这波47亿怎么花?一是冲刺新一代高阶辅助,比Bosch、DENSO配合得非常紧,联合开发摄像头和高速辅助系统,堪称“巨核联姻”。
二是全面升级感知+决策架构,云端服务也加速推动量产化,超级驾驶(HSD)已经近在咫尺。
投出去的钱哪怕今天不立刻变利润,但大家有共识,是在押注明天。
你说亏损?资本不怕,怕你没有成长的故事线。
回到蔚来那边,创始人李斌站出来画饼:“三季度交付9万辆,收入破218亿,年底争取盈利!”
但话音刚落,市场机构立刻冷静泼水——换电支出没压住,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越发惨烈,在这形势下指望短期盈利?这不是让投资人成为“许愿池”吗?
就现在的态势看,蔚来眼下更像是在“玩命续命”,这笔新融资更多是拿来扑救技术投入和补血,而能不能跳出“亏-融-亏”的循环,还真不是靠一次增发就能逆转的。
别说,市场的选择真的不像我们看剧能反转。
蔚来虽然有情感、有热度,但技术模式绑住了手脚,越是投入越像泥潭。
地平线却踩在风口上,技术、赛道、资本三箭齐发,投资人和市场“一拍即合”,直接点亮成长buff。
这事儿搁在以往的港股市场也挺罕见的——亏损公司能被市场追捧,表面上看是估值讲故事,其实底层逻辑还是大家都相信“芯片智能化将来有大机会”,而敢重金砸研发和生态建设的,就是“带头大哥”。
不难发现,现在港股赛道逻辑很实在,谁能拿出明确增长曲线、谁有点靠谱的护城河,谁就能拿到资本的新糖果。
那些还在“自我造血—再扩张—再自我造血”里反复横跳的,不怕你故事嗨,怕你讲得没完没了。
市场冷不丁就补刀:“光画饼不填饼,还是饿。”
最后,给各位吃瓜的小伙伴总结一句:蔚来的困局和地平线的狂奔,不只是企业风格的较量,更是一场供应链、技术、模式的残酷分野。
对投资人来说,眼下港股市场虽然风大浪急,但追风口很容易,选对赛道和“靠谱的成长型选手”,可没那么简单。
你是更看好蔚来“硬撑到春天”,还是地平线“技术爆发加速度”?
大家留言聊聊,也欢迎吐槽,一起分析港股哪些故事才是真的好戏!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