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600公里续航,为什么油车稳如狗,电车慌成狗?

最近总有人问,为什么同样是600公里续航,开油车就稳如老狗,开电车就慌得一批?

讲真,这问题问的就特别外行。

电车的续航,它不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它是一个玄学问题。车企标的那个续航,跟方便面包装上的红烧牛肉是一个意思,突出一个“图片仅供参考,产品以实物为准”。油车的续航,是你打开工资条,看到实发工资,扣完五险一金虽然肉疼,但数字是死的,是确定的。电车的续航,是你老板给你画的大饼,理论上年薪百万,但绩效、考勤、老板心情三座大山压下来,到手多少全看天意。

CLTC那个标准,我愿称之为“电动车行业最大的行为艺术”,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玩意儿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给销售在发布会上吹牛逼用的。它创造了一种“理论上可行”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没有上坡,没有逆风,没有堵车,司机体重不超过50公斤,连呼吸都是顺风的。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红绿灯、是高架桥、是突然想开窗兜风的你,是副驾上怕冷要开暖风的女朋友。高速打个七折,冬天开个暖风再打个对折,这已经不是续航了,这是开盲盒,而且还是动态盲盒,每一脚电门下去,数字的蹦迪程度比我蹦的都野。这种感觉,就像你拿着一张压缩毛巾去擦航母,理论上它吸满水也能无限大,但现实是你刚丢进水里,毛巾就没了。

同样600公里续航,为什么油车稳如狗,电车慌成狗?-有驾
同样600公里续航,为什么油车稳如狗,电车慌成狗?-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

然后就是补能效率,这更是重量级。

油车没油了,你顶多是有点烦,随便找个加油站,三五分钟,重新变成一条好汉。电车没电了,那是一场盛大的修行。你打开地图,上面一排充电桩,看着像满汉全席。等你开过去,坏了、被占了、甚至压根就没这个桩,堪称薛定谔的充电桩,典中典了属于是。

这就好比你内急冲进厕所,发现每个坑位上都盘腿坐着一个正在修仙的大哥,还都处于“不装了,摊牌了,我要飞升”的状态。你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大哥渡劫成功,把自己的车怼上去,发现快充一小时。这一小时里,你除了玩手机,就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搞得我有时候在想,人类是不是进化得太快了,连好好排个队都做不到了,还谈什么星辰大海。

我,一个曾经的特斯拉韭菜,对此深有体会。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那是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你买的根本不是车,你买的是一种“我走在时代前沿,我比你们这帮开油车的凡人高级”的幻觉。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然后现实会狠狠给你一巴掌,尤其是在高速服务区,看着一排特斯拉车主为了抢一个充电桩大打出手的时候,你会突然悟了,什么科技,什么未来,在充电焦虑面前,众生平等,都得返祖。

再说说温度,这个隐形杀手。

电车的电池,本质上就是个娇生惯养的小公主,二十五六度活得最滋润,天一冷,直接给你表演一个当场昏厥;天一热,又开始担心热失控。北方的冬天,那是所有电动爹的修罗场。你眼睁睁看着续航哗哗往下掉,比你看股票基金都刺激。为了给这个小公主保温,车子还得耗费宝贵的电量去给它“暖宝宝”,这叫什么?这叫“我杀了我自己”。我花几十万买个车,结果开个暖风都得深思熟虑,这他妈合理吗?!

同样600公里续航,为什么油车稳如狗,电车慌成狗?-有驾

讲真,决定电池技术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实验室里那些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而在于东北零下三十度的露天停车场。什么时候你的电动车在哈尔滨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还能坚挺地显示90%的电,那才叫技术革命。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同样600公里续航,为什么油车稳如狗,电车慌成狗?-有驾

当然,油车也不是没缺点,每次油价上涨,我的心也跟着抽搐,感觉加油站那个泵抽的不是油,是我的血。但这种痛,是明码标价的痛。我知道我疼在哪里,我知道我为什么疼。电车的痛,是一种未知的、弥漫的恐惧。

所以,电车的续航焦虑,本质上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崩塌问题。是你对那个表显数字的不信任,是对导航里那个充电桩图标的不信任,更是对车企营销话术的极度不信任。当一个产品需要你用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丰富的个人经验去“猜”它的真实性能时,它就已经输了。

所以你问我什么时候电车续航不再焦虑?

答案可能很悲观:当车企老板们不再把用户当猴耍,把CLTC续航当成一种宣传上的“金钟罩铁布衫”的时候。但能过,就是能过。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