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的外观设计,特别是你平常一道绕弯儿、随便扫一眼就能认出来的那种风格,其实背后有个很复杂的工艺流程。这事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浪漫,更多是调色盘和脑海中不断抽丝剥茧的零碎。
我和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天时,他说你知道吗?设计一款车,光是轮廓调出来,起码要改十几次。每次一调整,感觉都要重新学会怎么把线条变得更有力量。他还笑着说,你说这个功能面板的线条是不是太平了?以前我设计兰博基尼的时候,线条就像刀锋,锋芒毕露。
那天我还特意去看了他手机里保存的设计稿,满满都是手绘线稿,有些还带着速写的随意感。有个Temerario的稿子,我特别记得——那线条粗犷,像野兽的轮廓,但颜色用得极简。我想,这其实就是一场精神漫步,在有限的元素里打造无限的冲击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设计的难点在哪?其实就是在有限资源内追求无限的想象。这让我想起供应链那点事:你工厂里,零件只要少点色,说白了都是资本骗钱的套路,多配点样品,总会找出差异化的办法。车子也是。小米搞低价,怎么在那么有限的二手料上表现出个性?我猜,他们可能就是把硬件拆分成多块,再拼搭出不同的风格。这不就像买积木嘛——一堆没有连接的块,怎么拼出个型來?关键在于拼搭技巧。
我自己猜测,不细想的话,感觉他们用仿的太多了——有点像我们拼乐高,谁都能拼出个房子,但那个风格在哪里?就是那点调色和比例。SU7的似保时捷我心里就有疑问:这是借鉴还是真的抄?我觉得,可能他们的设计师深知能抄的边界在哪,或者说脑袋里那套模型库其实已经刻在基因里了。
我还翻了下笔记,看到小米早年抢的那批供应商名单,基本是走成本最优 + 兼容性强的路线。这让我想,设计师的宝贝,其实就像厨房里的调料——加入多少,味道就变了。设计费少了,想做差异不容易;但如果能找到跨界的调料,说不定还能做到异军突起。
这让我反思一下,差异化到底靠什么?不仅仅是外形轮廓,更多是某种感官感觉——车的线条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还要考虑驾驶感。操控那点子其实也像调车——你要把前轮跟后轮的协调调好,不能一改就失衡。谁会在意这个?其实喜欢看外型的用户大多还会在意驾驶的手感,这和零件拼装一样,没打磨好,开出来就不顺手。
说到这里,我又得提个问:设计师们怎么算差异化?用流线型这个词,是不是大伙都用烂了?我觉得,真正的差异或许在于细节的打磨。你看那兰博基尼Temerario,线条像刀锋,但它能不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全看懂的人是不是死心塌地。
我刚才翻了翻朋友圈,看到一个特别有趣的评论:你觉得,设计师是真的看车还是看画?这句话我有点感触。实际上,设计师那晚可能在电脑前,像拼图一样组着线条,偶尔还会怀疑:这块调色料是不是太亮了?
设计那点事,跟买车一样——多看少买,心得判断需要积累。有一次我问一个修车工,他随口说:新车啊,有时候我觉得设计师是不是根本没考虑维修。我也这么想——好看的车要造型融入易修元素,这才是真正的行走的艺术。
不掉以轻心啊,这关系到整车的成本。你说,一辆车全身的油漆是不是忽略了涂料成本?我猜,一公斤涂料,要比空白钢板更贵。估算下来,光油漆工序的价格就能调节出个50块差别。我试着心算一遍:如果一辆车用15公斤油漆,每公斤大约在40-60元(估算/样本少),那油漆费也得一千多元。真不敢想象,用户能感受到的那点油漆色差,到底值不值得这么花钱。
这还不算后续养护。我那会儿去调试一辆新车,销售说:你看这线条流不流畅。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不好说出设计成本占比多少,但我知道,很多设计创新,其实也是慢慢磨出来的。
说到这里,曾经一个同事偶然扯起麦克斯韦的理论,说车就像电场,要调节好每个点的大小。我想,或许这个比喻有点远,但也不无道理。设计一辆车,像调解每一条线、每一段比例,都是在平衡视觉冲击和实用便捷。其实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何很多设计相似的车,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刚才想象个场景:一位欧洲设计师站在新车前,嘴角微笑这次终于有点区别了。他知道下一步,得用细节打磨来挣脱套路,就是不知道差异是不是还能再突破点天花板。
这世上的车,设计师们都在想办法怎样在有限的硬件里,做出看上去与众不同的作品。你问我,未来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我只知道,身边的那个标志,还会在某个角落,偷偷用巧思加点个性。这话题还挺耐人寻味——你说,我是不是太在意这些细节了?但是真的,每一条线背后,藏着多少心血也不一定清楚。
但我最想知道的,还是什么时候,车子能变得更像个会说话的朋友,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这点,或许得一场设计师的灵魂出窍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