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

最近,在成都发生了一件挺有争议的事,这事不大,但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心里不同的想法。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19岁的女大学生小付,趁着暑假去驾校学车。

对于一个还没怎么接触过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能学会开车,自己掌握方向盘,无疑是一件特别值得期待和高兴的事。

她的父母也挺支持,花了1800块钱给她报了名。

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有驾

而且,这对父母还挺细心,在交钱之前,特意跟驾校确认了一件事:教练会不会打骂学员?

驾校方面给了肯定的答复,说不会,家长这才放心地把钱交了。

小付自己也挺争气,理论学习很顺利,科目一没费多大劲就考过了。

真正的挑战是从科目二开始,也就是要实际上手开车了。

学过车的朋友都知道,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

看别人开,感觉不就是踩踩离合、挂挂挡、转转方向盘嘛,很简单。

可真轮到自己坐上驾驶座,手脚就不听使唤了,不是忘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车子不是熄火就是压线。

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有驾

小付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第一次上车练习,心里紧张,操作自然就生疏。

带她的女教练,或许是出于一种责任心,想让学员快速掌握要领,态度就比较严肃,说话声音也很大。

在小付连续操作失误后,教练的情绪上来了,不仅大声吼了她,还激动地拍了方向盘和引擎盖。

这个举动,对于教练来说,可能觉得是“恨铁不成钢”,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加深记忆,集中注意力。

但在小付这边,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她从小在家里被父母呵护着长大,没受过什么委屈,更没被人这么大声地吼过。

教练的怒吼和拍打动作,让她当场就吓蒙了,心里感觉特别委屈和害怕。

这一天的学车经历,给她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有驾

回到家后,她再也忍不住了,对着父母大哭起来,说教练骂她,她再也不想去那个驾校了。

父母看到女儿哭得这么伤心,心里自然是又心疼又生气。

他们觉得,驾校没有遵守当初“不打骂”的承诺。

于是,他们立刻找到了驾校,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全额退还1800元学费。

他们的理由很直接,我们是冲着你们的服务承诺才报名的,现在你们违约在先,我们有权要求退款。

驾校方面也承认,教练当时的教学态度确实有问题,对学员大吼大叫是不对的,并表示可以为小付更换一个脾气温和的教练。

但是,对于全额退费的要求,驾校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如果要退全款,那么小付已经通过的科目一成绩必须被注销。

这个条件让小付的父母无法接受。

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有驾

他们认为,科目一是孩子自己努力考过的,凭什么因为教练的问题就要被注销?

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双方就此僵持不下,小付的父母一气之下,向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投诉。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介入,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和协调。

事情被报道到网上后,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舆论并没有一边倒地指责教练和驾校,反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小付和她的父母提出了质疑。

很多网友留言分享自己当年学车的“悲惨经历”,说自己那时候被教练骂得更惨,有的甚至被教练用东西敲打,但都忍过来了。

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有驾

他们认为,教练严厉一点,是为了学员好,现在不骂你,以后你技术不过关上了路,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

还有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玻璃心”,连教练几句吼都受不了,以后怎么面对社会上更复杂的压力和真实道路上更危险的状况?

这种观点认为,学车过程中的严厉,本身就是一种必要的抗压训练。

当然,也有很多人站在小付这一边。

他们认为,时代不同了,观念也应该进步。

驾校提供的是一种商业服务,学员是消费者。

既然是服务,就应该有服务的样子,尊重消费者是最基本的要求。

家长在报名前已经明确提出了“不打骂”的要求,驾校也同意了,这就是一种契约。

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有驾

现在驾校违背了约定,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用吼骂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效果未必好,反而可能因为制造紧张情绪,让学员更难掌握驾驶技术,这是一种落后且不专业的教学方法。

他们觉得,不能因为过去的人都经历过不合理的事情,就认为这种不合理是理所当然的。

社会的进步,恰恰体现在对个体感受和尊严的日益重视。

这件事其实反映了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驾培行业的标准和服务理念问题。

在过去,驾校资源相对紧张,教练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教学方式普遍比较粗暴。

但现在市场竞争激烈,驾校本质上就是服务机构,教学方法和服务质量理应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19岁女生学车被教练骂哭,家长要求退费1800元,部门介入调查-有驾

如何平衡“严格要求”和“人性化服务”,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好的教练,应该是能够根据不同学员的性格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吼骂,来帮助学员掌握技能、建立信心。

第二个问题,则折射出了不同代际之间在教育观念和抗压能力认知上的差异。

老一辈人成长过程中普遍经历过更多的艰苦和磨砺,他们更信奉“严师出高徒”和“吃得苦中苦”的道理,认为挫折是成长的必需品。

而年轻一代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更强调个性与尊重的环境中,他们对于个人权利和情感体验的关注度更高。

这两种观念的碰撞,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娇气”来批评年轻人,也不能完全否定严格要求的重要性。

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严格”与“粗暴”的边界。

严格,指的是对驾驶技术标准的高要求、对安全规程的一丝不苟;而粗暴,则指的是包含人身攻击、语言暴力在内的人格侮辱。

显然,小付教练的行为,已经跨过了这条边界。

无论如何,以造成学员心理阴影为代价的教学,都不能算作是成功的教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