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动自行车限速15km/h!这是安全至上,还是“一刀切”的新政?

近日,上海街头新增的“神秘摄像头”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全国首个针对电动自行车超速行为的非现场执法试点就此拉开帷幕。

上海电动自行车限速15km/h!这是安全至上,还是“一刀切”的新政?-有驾

拥有超过1183万辆电动自行车的上海,正面临着严峻的交通安全挑战。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涉电动自行车事故中,超速占比高达37%,而2024年非机动车亡人事故中,超速直接致死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四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上海在重点区域启用了智能抓拍系统,超速、闯红灯、逆行等行为都将面临处罚。

真正引发巨大争议的,是那条规定了20年却几乎从未被严格执行的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

15公里每小时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每分钟只能骑行250米,每秒钟前进不到5米,这甚至低于普通人慢跑的速度,与大众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预期完全相悖。

有网友直言不讳地吐槽:“这速度比自行车还慢,以后骑车上班还不如蹬自行车算了”。 相关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超过1.2亿次,讨论超过10万条,反映出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

上海电动自行车限速15km/h!这是安全至上,还是“一刀切”的新政?-有驾

从技术层面看,此次试点采用了“AI识别+大数据追踪”技术,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车辆轨迹计算瞬时速度。 部分重点路段还启用了“区间测速”模式,通过起点和终点间的平均时速判定是否超速,误差可控制在1公里/小时以内。

系统抓拍数据经后台人工审核后,会以短信形式通知车主接受处罚。 目前试点以教育警示为主,但已有个别超速50公里/小时的骑手收到了50元罚款。

政策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家长群体普遍表示支持,尤其是校园、医院周边因“飞车”引发的安全隐患长期存在。 一位浦东居民描述:“夜间部分车辆速度堪比摩托车,灯光刺眼令人心惊”。

然而,外卖、快递从业者则担忧这一政策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计。 有骑手表示:“平台虽取消超时罚款,但单量要求未变,若严格限速日收入可能减少三成”。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非机动车亡人事故中,外卖车辆占据了相当比重,折射出平台考核机制与道路安全的深层冲突。

上海电动自行车限速15km/h!这是安全至上,还是“一刀切”的新政?-有驾

与此同时,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9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要求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且须配备防篡改车速装置,超速时电动机应自动停止提供动力。

新国标还对防火阻燃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整车塑料部件占比不超过5.5%,电池阻燃标准提升300%,这将大幅降低火灾蔓延风险。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年均增长20%,其中80%发生在充电过程中。

过渡期安排显示,企业已停止生产旧国标车,但商家销售库存旧国标车的时间可延长至11月30日。 对于已购旧车,政策并不强制淘汰,车辆可以继续使用。

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始查处非法改装门店,从源头打击解除限速、加装大功率电机等行为。 有商家坦言:“你买的是25码的合规车,到手刷个卡就能变40码。 这种明摆着的潜规则,让新国标成了纸糊的盾牌”。

上海公安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查处非法改装超2万起,但街头“贴地飞行”的车辆依然络绎不绝。 这种普遍的超速现象,与法律的不可执行性有强关联——当一条法律规定与人们的日常体验和出行需求严重脱节时,就会面临被普遍漠视的风险。

专家建议实施动态限速方案:在车流密集路段保持15公里/小时上限,部分通行条件良好的非机动车道可适度放宽至20公里/小时。 同时探索智能化配套措施,例如通过电子围栏技术实现区域自动降速提醒,或在导航APP中整合测速预警功能。

这种差异化管理思路,被认为是从“一刀切”到“精准施策”的治理转变,能提高公众对交通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意愿。 当人们意识到某一路段的限速是出于具体安全考量而非机械规定时,更可能主动配合遵守[citation:2。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