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袁启聪,就会冒出一堆旧事来——三五年前,车圈群里但凡聊到汽车山寨、抄袭,喊得最响的那一位总少不了他。老王头还念叨过一次,说那阵子每回他蹲在修理厂抽烟,都在手机里刷见这人批北方某车厂“东施效颦”,啧啧,连车门把手都不换样。一时间坊间口口相传,说某些系列连内饰都不带改。细究起来,那些个北方厂没遮掩,主持人自己也乐呵呵说起“照着画”。不过,传到群里,大伙都是小号说法,有的又添油加醋,版本变换,闹笑话的不少。
银隆那款“撞脸”埃尔法的MPV在茶馆杯盘之间也曾掀起一阵议论,师傅们喝着茶,都倾向说这种太硬刚。倒是众泰,靠近点说,袁那几年最满意的山寨榜單非它莫属。有一回微信群里憨胖子嘟哝:“要是评原创,众泰排第几还真悬。”彼时看他节目,时不时把某车壳壳拉出来对比,售后技师冷不丁插句,“踹踹估计都咣咣响,铁皮薄啊兄弟……”增加点真事讲,刘师傅干活那会被个“换壳”新车外观呼了个跟头——报废车底盘配最新的壳子,能不怕么?
这些年行情风向变了。袁老师那档节目,风格肉眼可见变缓,一些群友窃窃私语,也就那点气势。老车友说以前敢怼,谁都不放过,后来倒像是喝凉茶多了,不辣嗓子了。为啥?销售罗嗓子大,每年进新货都要拜码头,说广告得走得稳当,公司那边重点审一审,谁还敢真把老东家给说在明面, 撑死点评一两句,不再翻旧账。
许多新车型刚上市,路过4S会听说有些东西“群测群错”,常用件依赖供应链,跟隔壁老李家那台旧车比,一脚刹车下去,“脚感”单薄——听王师傅在后院儿说新国产ES7某些批次连轴承润滑油都减配了点,细品才知道怕后期养护出花样,别再出什么“大新闻”。
顺带说个容易忽略的细节,以前老旧车型偶尔还能发现别致冷门配置,八喇叭音响、机械式限滑差速锁,有一款甚至带方向盘加热(群里有宝马迷据说自测的,1分钟升温比同年代某BBA快半拍)。现如今,不光山寨少了,这类“怪胎”配置也难寻踪迹,一切靠成本算计。
聊天时车友还聊,问袁老师为啥几乎不再痛批谁“套模板”了。小道八卦说厂商投广告,手软,嘴也软。这种事,圈内清楚,外头嘴皮子搅一搅都当个段子笑料罢了。要变成现在这样,倒也不奇怪。张师傅叹一口气:“现在修车都像拆盲盒,哪来真原创?”
顺带插一条奇闻,坊间有传某位忘年车主自己折腾车标,全村就他家那辆“套娃”面包车贴的是手工锤出来的镍标,远看跟原厂一样。真真假假,日子还得过,车还得修。袁老师日子也象追着一阵风变淡,金杯还是那个金杯,只不过,喝茶的屋子里,谁还大声喊“山寨”两个字?无人追问,也没人回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