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1至9月,赛力斯汽车(含问界)销量已经到30.4629万辆。这个数据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这增速真挺逆的。尤其是问界,单看它的销量就达到了大约27.6万辆,占比差不多是90%。你说这个比例合理吗?刚好符合我之前的预估,没有细想过。
不过我想,背景得先提一下。2024年度,赛力斯(含问界)总销量大约42.69万辆。那会儿,问界的销量大约是38.63万辆。也就是说,去年这俩数字其实挺接近的。109%的增长,从数字上看,挺吓人的。
但其实当然得考虑到行业的变化。2023年下半年,整个新能源市场就开始火了。去年底,沙龙、理想等品牌都在疯抢市场份额。问界作为新贵,表现确实不错,甚至比一些传统合资品牌都要拼。
我倒是挺好奇——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的车型越做越精明了?这点很关键。举个例子,我最近看了几辆车型:一款是去年8月份的问界M9,另一个是去年同期的某家间谍车,它们价格相差差不多10万左右,但性能差好多。问界的调校,更偏向科技感,也更贴近年轻人。这个抓住用户心套路,挺有效的。
不过我还挺纳闷的。你们知道,2024年那批车,制造成本其实涨了点,原材料贵了,供应链也捉襟见肘。我朋友说,去年修一台问界的售后大概花了400块,去年初他还以为是优惠。结果到今年,修费涨到600,甚至700了。你能相信吗?这其实是个暗流——涨价压力,未来会不会影响销量?我觉得,有可能,但目前似乎还没到揭晓的时刻。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翻了下笔记,原来去年问界利润率大概是8%。照这个速度,今年的利润恐怕又得缩水,毕竟,成本在涨,售价不能无限涨,市场终究会吃不消。
这里我也想个问题:你觉得智能化会成为销量增长的最大动力吗?比如我和朋友聊天,他说,车的智能其实并不难,难的是稳定性和耐用性。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很多用户就是冲着黑科技去的,但车子的心脏——核心零部件,跟普通车相比差不多。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手机相册,看到去年同一时期的问界宣传照,那个车身颜色挺特别的:深海蓝。别的小品牌都在用银灰、白色,问界用深海我感觉挺有意思。你有没有注意到,问界的用户定位其实也偏高端商务或者有点科技控?这是不是也是它销量爆炸的因素之一?
说实话,我一直在猜:他们出这个销量目标,应用了多少供应链博弈的策略?三线城市的答应买家,跟一线城市的排队排or预订高峰。很多车都是提前预售,订单压着,甚至临近年底,厂家会给一些 提前确认的优惠。这种策略在我看来就是供应链的平衡术。
我也知道,有不少朋友吐槽:特别是一些小渠道,可能打折空间比官方想象的还大。渠道管理中,背后也在博弈:谁的库存最少,谁拿到更高返利。你说这是不是很像我们去超市抢特价商品,小厂家也明白,销量起来得拼命补贴。
对比一下,同价格区间的车,比如某品牌的某型号,问界车的大空间、配置高,打着科技感旗号,价格可能还便宜一两千。这种实操差别树立起了优势。但若深入一看,很多车的核心零部件,差别不大,问界的神似比它们还厉害。
还得说句题外话,我觉得目前的市场,唯一没想到的是:问界的销量居然能这么快追上去年全年的水平。你这背后,除了品牌价值提升之外,更深层次,可能是研发流程上,变得越来越敏捷了。就像我以前说过的:‘一款新车,从设计到批量生产,最多调整不过几个月,也就是说,供应链的打磨和优化,比起以前,也快多了’。
但我有个疑问:这么快的速度,也会带来品质把控的问题吗?很多时候,研发团队都在说赶工带来瑕疵。人家说的一句话挺有意思:一万台车的良品率不是靠设计决定,而是靠流程保证。我就想,这个点,问界今年有没有门槛性的提升,还得再观察观察。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虽然互联网造车玩的挺快,但真的走到规模,还是得靠供应链打底。不然,研发再猛品牌,再酷技术,生产上出了差错也无济于事。
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去工厂转了一圈,看到一个工段工人说:新车型上线快,但很多件压制的尺寸不一,有时候得人工调敲。你知道吗?这个其实很正常,就是标准和监控机制的差异问题。不过不管怎么说,问界的市场成长速度,也让我不得不佩服。这是不是也是品牌信心的体现?毕竟,销量飙升,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用户买账。
(这段还算有点行业分析味吧?)
我在想:未来这车还能咋玩?是不是会向场景化深挖?比如讲车怎么帮你装东西、聊天、放音乐,还是变得更懂你的人设?
哦,对了!你有没有觉得,现在很多车型都在AI助手上下功夫?但我自己觉得,到底能用多久?——总归还得靠硬件+算法的硬拼。
毕竟,汽车还不是苹果,虽然大家都追智能和科技感,但走的还是买车体验。你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