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这玩意儿,咱们普通老百姓图个啥?
不就是图个方便,图个舒心,图个能带着家人朋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自由?
可现在这新能源车市,咋就跟那“镜花水月”似的,看着光鲜亮丽,实际却危机四伏?
我那朋友,去年咬牙十来万,入手了一辆高合。
当时那叫一个得意,跟我显摆说这车省油跑得远,妥妥的未来科技。
可谁能想到,刚过两年,这高合就“咔嚓”一声,人去楼空,厂子直接关门了!
他那电话打到维修点,那是打一个空一个。
当初说好的“终身质保”,成了空头支票?
这售后,跟车企一块儿“蒸发”了?
配件?
现在跟古董似的,有价无市。
这车还在,但跟个能跑的摆设没啥区别。
这感觉,就像捧着一本《诗经》,却找不到能品鉴它的知音,空有锦绣,无人能懂。
这事儿,听着挺扯,但仔细想想,这“覆车之鉴”可不是头一遭。
威马、哪吒…
名字听着都挺响亮,结果呢?
一个接一个“凉凉”。
哪吒今年这出,更是热闹,直接闹破产,四五十万车主,那可不是小数目,感觉就像一个小县城的人,集体给晾在原地了。
当初说好的“终身免费流量”,现在?
连车门都得看心情开不开,想听个歌刷个视频?
想都别想。
这不就跟当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结果马死了,一堆配件成了无用之物?
法律上明文规定车企得留十年备件,可谁真把这当回事?
我听一哥们儿说,他那哪吒得换电池包,人家报价起步五万,还得先交检测费,修不修都退不了。
这价格,这套路,让人血压飙升!
很多倒霉蛋,线下找不到修理的地方,最后只能在网上抱团取暖。
那些什么车主互助群,简直成了新能源界的“地下组织”。
只要谁找到个能修的修理厂,那地址立马就跟“绝世秘籍”似的,满群分享。
想自己买配件?
那也得看运气。
市面上的所谓“原厂件”,要么是压箱底的库存,要么就是报废车上拆下来的,甚至还有一大堆仿冒品,混得你都分不清真假。
有时候,就等个中控屏,能等上半年,拿到手了,还不知道能不能用。
这种焦灼,就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不过这“伊”是块需要安装的屏幕,让人心力交瘁。
还有更猛的,直接自己学修车,把每个步骤都拍下来发群里,大家一起琢磨。
这架势,有点当年“野草莓”那味儿了,真是各显神通,活得像个“末日生存指南”。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这保险的事儿。
新势力品牌,当初说起好听话来,那叫一个溜:“终身质保!”
“免费流量!”
…
可企业扛不住了,4S店全关了,保险公司直接跟你说:“抱歉,车损险,我们不管!”
为啥?
理赔难度太大,配件全靠“拆车件”或者仿冒品,这怎么赔?
你花大价钱买的车,到头来,连个事故维修都解决不了。
想想当初那些“订单暴涨”、“一小时破万台”的新闻,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跟“海市蜃楼”一样,看着美轮美奂,却遥不可及?
业内人都清楚,很多都是几百块钱的定金单,真正掏钱提车的,凤毛麟角。
这种资金链的游戏,一旦断了粮,那结果就是全国百万车主,一起跟着遭罪。
笔者从业多年,深知这新能源车市的“水”有多深。
官方也不是没动作,各种限制车企退市的措施,一个接一个地出台,还搞了个保障基金,拉到8.5亿。
可你仔细琢磨琢磨,这基金的大头儿,其实是基础保养。
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你还得自己掏钱。
宁德时代说能给哪吒电池检测费降点价,那排队的人数,直接按“年”来算。
等到真轮到你服务,估计人都快把车怎么开了给忘了。
这效率,让人不禁联想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只不过这“琵琶”是辆需要维修的车,等待的过程,是煎熬。
还有那个什么“跨品牌修车通道”,听着挺高科技,说白了,就是把工单甩给那些还活着的大家伙,比如比亚迪、吉利。
服务体验?
全看人家脸色。
二手市场也跟着“跌宕起伏”。
据说明年有60万辆新能源车要到电池更换周期,残值跳水已经开始了。
四部委说要搞“残值强制评估标准”,车主们还是纠结,担心评估价太低,卖也亏,不卖呢?
保险公司又拒保。
这死循环,谁都不愿意碰这雷。
这不就跟“进退维谷”一样,无论怎么选,都像是踏入了泥沼。
笔者反复强调,买车这事儿,不能光盯着那些营销吹出来的“新面孔”。
有网友总结得挺到位,笔者也深以为然:要买就挑销量前十的靠谱厂家,比亚迪、特斯拉、吉利这些大集团,大企业靠谱,就算真出了问题,总归有解决的办法。
要是销售跟你承诺得天花乱坠,多问一句“万一售后管不了怎么办?”
,别全信那些“空中楼阁”。
真的遇到车企跑路,售后没人管,可以多打12315投诉,虽然慢,但至少能让管理部门看到。
哪吒“复活”的消息传得挺热闹,不过笔者还没看到官方通知,很多人还在观望。
销量确实重要,但品质,才是王道。
新能源车不是快消品,用几年就扔。
咱们普通家庭,指望一辆车能开十年八年,这才是常态。
别让咱们这一代人,因为这些“血泪教训”,又重新走一遍老路,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不仅仅是买车,更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份期许,这份期许,不该被轻易辜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