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6.98万起,这是要继续开卷?

9月下旬比亚迪扔了颗"低价",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真能行?

2025年9月25日,比亚迪官宣: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7.98万元,国庆限时献礼价干到6.98万!价格一出来,评论区炸锅了——有人喊"比亚迪卷疯了",有人嘀咕"低配是不是偷工减料?",还有人翻出老款低配的口碑,犯嘀咕:"之前那版减配被骂惨,这次又行不行?"

咱今天就扒拉扒拉事儿:一款"低配"插混轿车,卖7万不到,到底是比亚迪想"走量赚吆喝",还是真有两把刷子?

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6.98万起,这是要继续开卷?-有驾

进取型"砍"了哪些配置?真的是"摆烂"吗?

说起这次新上市的进取型,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低配等于减配"。打开配置表一看,确实有些东西没了:座椅加热、电动座椅调节这些舒适性配置被拿掉了,部分高级辅助驾驶功能也没给。

有人一看就皱眉头:"不就是换个名字继续割韭菜吗?"

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比亚迪这次的"减法"挺有讲究。中控屏幕保留了10.1英寸的大屏,车机系统该有的导航、语音控制、手机互联一个没少。

意味着什么?

日常用车最高频的功能全都在,你开车导航听歌打电话,该干嘛还是干嘛,一点不耽误。座椅材质用的还是仿皮包裹,坐上去舒适度和支撑性跟高配版本没啥区别。至于座椅加热,南方车主压根用不着,北方车主想要的话,淘宝买个加热坐垫两三百块钱搞定,比多花几万块买高配划算多了。

是动力和续航,才是一辆车的核心竞争力。这次进取型配的是15.8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纯电续航达到128公里。

数字意味着什么?

咱们算笔账:一般上班族每天通勤来回也就二三十公里,一周五天工作日总共150公里左右。续航刚好够你一周充一次电,平时就当纯电车开,一毛钱油费不用花。

周末想出去郊游跑个长途?

没问题,油箱加满,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028公里,从北京开到广州都不用中途加油。

动力方面也没缩水,零到一百公里加速7.9秒。别看数字不如高性能车那么炸裂,但对家用车来说完全够用。红绿灯起步超车,动力随叫随到,比很多1.5T的燃油车还猛。混动模式下NEDC亏电油耗只有2.69升,是什么概念?同级别燃油轿车平均油耗七八升,车砍掉三分之二,一年下来省的油费都够再买辆电动车了。

有人说:"屏幕大小无所谓,关键是芯片够不够快,会不会卡顿?"

担心不是没道理。早几年确实有些车企为了降成本,给低配车装老旧芯片,结果车机反应慢得像老年机。但这次比亚迪学精了,进取型用的车机芯片跟高配版本是同款,响应速度和流畅度没差别。你点导航秒开,语音指令一句到位,丝毫感觉不出是个"低配"。

说到底,比亚迪这次的逻辑很清楚:把钱花在刀刃上。

什么是刀刃?

三电系统、动力性能、安全配置、日常高频功能,这些才是一辆车的根基。至于座椅按摩、氛围灯、大尺寸轮毂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想要的人自然会去买高配,不在乎的人也不觉得少了啥。就好比你买手机,处理器、屏幕、续航必须过硬,但手机壳颜色多不多、配不配原装耳机,那都是次要的。

更何况,价位段的消费者到底要什么?

大部分人买车就图个代步方便、用车便宜、质量靠谱。你跟他说座椅十向电动调节,他觉得手动调两下也不费劲;你跟他讲ACC自适应巡航,他可能一年都用不了几次。但你要是跟他说车一公里电费一毛钱,油耗百公里不到三升,一年能省好几千块,那他眼睛立马亮了。所以比亚迪这次的减配,减的都是"想要但非必须"的配置,留的全是"必须而且实用"的功能。

从角度看,进取型不是"摆烂式减配",而是"精准式优化"。它砍掉了那些看起来高级、实际上使用率不高的配置,把省下来的成本反映在售价上,让更多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能用上新能源车。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不是比谁配置更多更花哨,而是比谁更懂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6.98万起,这是要继续开卷?-有驾

"低配"背后的技术账,比亚迪省在哪了?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配置减了这么多,价格才降两万,比亚迪是不是还在闷声发大财?

实际上,背后有本精细的技术账。

先说供应链。比亚迪最牛的地方在于垂直整合能力强。电池是自家弗迪电池生产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电机是自家弗迪动力造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控系统也是自己研发的。

意味着什么?

别的车企造车,电池找宁德时代买,电机找博世采购,电控找大陆集团定制,每个环节都要被供应商赚一笔。比亚迪呢?所有核心零部件都是左手倒右手,省掉了中间商赚差价,成本降下来一大截。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其他车企买同样规格的电池和电机,采购成本至少要贵两到三成。还不算供应链协调的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比亚迪自己造,工厂就在隔壁,今天生产线缺什么零件,明天就能补上,效率高得吓人。供应链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也是比亚迪敢打价格战的底气所在。

再看车机系统。市面上很多车企的车机是找外包公司开发的,什么科大讯飞、华为鸿蒙,授权费和技术服务费都不便宜。比亚迪的DiLink系统是自主研发,虽然研发投入不小,但一旦开发完成,后续每增加一辆车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高配车用套系统,低配车也用套系统,成本可以分摊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辆车上。屏幕尺寸换小点行,但系统功能不能缩水,就是比亚迪的策略。

平台化生产更是降本增效的利器。秦PLUS DM-i基于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平台打造,平台上能造出好几款不同的车型。底盘结构、悬挂系统、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大件儿都是标准化的模块。进取型和高配版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饰配置和一些电子设备,但核心的机械结构完全一样。这样一来,生产线不用频繁切换工装设备,工人培训成本低,质量一致性还高。

打个比方,就像组装电脑。主板、CPU、显卡、电源这些核心部件都一样,只是机箱好看点、键盘鼠标高级点,那成本增加有限。但如果每款产品都重新设计主板开发新芯片,那成本就上天了。比亚迪现在就是把汽车当成模块化产品来造,八成的零部件通用,只有两成根据配置不同做调整。规模效应一上来,每辆车分摊的固定成本就下去了。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规模优势带来的议价能力。比亚迪去年卖了300多万辆新能源车,今年目标更高。这么大的采购量,即便是外购零部件,供应商也得给个友情价。轮胎、玻璃、座椅、音响这些,量大了单价能压下来不少。而且比亚迪订单稳定,供应商愿意为了长期合作让利。跟你去超市买东西一个道理:买一瓶饮料五块钱,买一箱可能四块五就拿下了。

所以你看,进取型售价7.98万,限时6.98万,可不是比亚迪亏本卖。他们通过垂直整合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平台化生产提高制造效率,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开支,把一辆车的综合成本控制在了极致水平。钱省得明明白白,利润空间还是有的,只不过比高配车薄一些。但薄利多销的道理大家都懂,卖得越多,总利润越高,产业链配套越成熟,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就是为什么比亚迪敢打价格战,而其他车企跟不起。你没有完整的供应链,没有成熟的平台架构,没有足够的销量规模,成本就下不来。人家降价两万还能赚钱,你降价两万可能就亏了。不是单纯比谁更狠,而是比谁家底更厚、技术储备更深、产业链整合能力更强。从角度看,进取型6.98万的定价,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是比亚迪多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的回报。

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6.98万起,这是要继续开卷?-有驾

为啥是现在推进取型?比亚迪在下盘大棋?

有人说比亚迪这时候推低价车型是被逼无奈,市场太卷了不降价卖不动。

话只说对了一半。确实,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卷到飞起,但比亚迪选择时间点发力,绝不仅仅是被动应战,更多的是主动出击。

先看竞争对手都在干嘛。吉利帝豪L Hi·P龙腾版,8.98万起步,纯电续航100公里,动力系统也是插混。长安启源A05真香版,7.89万就能拿下,同样是插混架构。连一向高冷的合资品牌都开始降价促销,本田、大众的燃油车优惠幅度越来越大。市场环境下,你要是还守着十几万的价格不动,那就等着被淘汰吧。

但比亚迪的打法不是简单跟着别人降价,而是要在价格上形成代差。别人卖8万多,我就卖6万多;别人纯电续航100公里,我就给你128公里;别人亏电油耗四五升,我就做到2.69升。

叫什么?

叫不在同一维度竞争。你跟我比价格,我比你便宜;你跟我比配置,我核心指标比你强;你跟我比性价比,我全方位碾压你。打法一出,竞争对手要么被迫跟进降价(但成本控制不如你,跟着跟着就亏了),要么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

更深层的考虑是下沉市场。大家都知道一线城市新能源车普及率已经很高了,北上广深满大街都是绿牌车。

但三四线城市呢?

县城和乡镇呢?

那些地方的消费者不是不想买新能源车,而是觉得价格太贵、充电不方便、售后没保障。现在比亚迪把价格打下来,一辆车不到7万块,跟很多燃油车一个价,甚至更便宜。插混模式解决了续航焦虑,用电便宜充电慢没关系,加油也行。售后服务网络比亚迪这几年铺得很快,四五线城市都有4S店。三个痛点一解决,下沉市场的大门就打开了。

有数据显示,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增速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但新能源车渗透率还远低于大城市。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巨大的增量市场。谁先拿下块市场,谁就掌握了未来五到十年的竞争主动权。比亚迪现在推进取型,就是要用"价格屠刀"切开块蛋糕。你说我在下沉市场布局?对,我就是要让每个县城、每个乡镇的消费者都买得起新能源车,都选择比亚迪。

还有更长远的战略考虑——规模效应和产业链生态。汽车行业有个特点: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议价能力越强,技术迭代越快。比亚迪现在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但还不够,他们要的是绝对优势。进取型大卖以后,电池、电机、电控的产能利用率提高,单位成本继续下降。供应商看到你订单量这么大,纷纷降价求合作。产业链配套越来越完善,上下游企业都围着你转。时候你再推新车型、新技术,成本优势更明显,形成正向循环。

而且别忘了,卖车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售后服务、配件销售、保险金融、二手车置换,这些才是持续盈利的来源。特别是新能源车,电池衰减后的更换、软件升级服务,都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你用低价车型占住市场份额,培养用户习惯,建立品牌忠诚度,以后换车升级还是会优先考虑比亚迪。

叫什么?

叫"农村包围城市",先用低价产品渗透市场,再用高端产品收割利润。

所以你看,比亚迪推进取型,表面上是应对竞争压力,实际上是在布局未来。他们算的是大账、长远账,不是眼前点蝇头小利。现在多卖一辆低价车,意味着多占一份市场,多建一个充电桩网络,多培养一个潜在的高端客户。盘棋下得很深,也很稳。其他车企想学?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技术储备,有没有产业链整合能力,有没有资金实力烧得起场战争。

网友吵翻了!这些问题,到底值不值得买?

说了这么多理论分析,最后咱们还得回到实际问题上。网上关于进取型的争议挺多,有人说性价比超高必须买,也有人说低配就是坑千万别碰。

咱们挑几个最常见的疑虑聊聊。

第一个问题最:"128公里续航够用吗?万一不够怎么办?"

要分情况看。如果你住在城里,每天上下班通勤,单程二三十公里,那128公里的纯电续航绝对够用。早上出门满电,晚上回家还剩小半格,一周充个一两次电足够。你算算电费,家用充电桩每度电五毛钱左右,充满15.8千瓦时也就八九块钱,能跑128公里。

是什么概念?

平均一公里电费不到一毛钱。燃油车呢?就算油耗再低也得五六毛一公里。一年省下来的钱,够你出去旅游好几趟了。

要是通勤距离更远,或者经常跑长途怎么办?

那就切换到混动模式。发动机加上电机一起工作,亏电状态下油耗才2.69升。

是什么水平?

很多小排量燃油车标称油耗都做不到数字。而且插混车型的优势在于灵活,城里开用电,高速上用油,怎么省钱怎么来。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028公里,你从北京开到海南都够了。所以续航焦虑事儿,对进取型来说基本不存在。

第二个问题关于舒适性:"没座椅加热,没电动调节,长途开会不会很难受?"

得看个人需求。南方车主一年四季用不到座椅加热,配置对他们就是摆设。

北方车主担心冬天冷?

其实现在有很多后装方案,淘宝上一套带加热功能的座垫两三百块钱,插点烟器就能用,效果跟原厂也差不多。至于电动调节,手动调节座椅确实没那么方便,但也就上车时多动几下手。你要是一个人开车,座椅位置调好基本不用再动。家里多人用车,每次上车调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倒是有些功能的缺失确实影响体验。比如倒车雷达,进取型没配,对新手司机不太友好。不过好在倒车影像是标配,小心点开也能应付。还有L2辅助驾驶,确实是高配专属,进取型没有。但说实话,功能的使用频率因人而异。老司机可能觉得自己开更放心,新手用了又不敢完全依赖。如果你就是想要辅助驾驶,那可能还是得考虑高配车型。

第三个质疑最扎心:"低配车会不会质量更差?"

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市场上确实存在"低配减料"的情况。但对秦PLUS来说,机械素质是全系一致的。车身结构、底盘调校、三电系统,低配高配用的是同一套。比亚迪也不敢在这些核心部件上偷工减料,万一出了质量问题,砸的是整个品牌的口碑。所以进取型在安全性、可靠性上跟高配版本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差别在于内饰用料和配置丰富度,但不影响车的基本品质。

说到底,进取型值不值得买,取决于你的用车场景和预算。如果你预算有限,又想体验新能源车的低用车成本,那进取型绝对是最优选。不到7万块钱,买一辆续航靠谱、油耗超低、品牌过硬的插混轿车,性价比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第二家。但如果你对舒适性配置要求高,觉得座椅加热、电动调节、辅助驾驶这些都不能少,那还是老老实实加钱上高配。配置是用钱堆出来的,道理永远不会变。

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进取型虽然便宜,但后期使用成本确实低。你算算账:比同价位燃油车一年省几千块油费,五年就是两三万。保养成本也低,插混车型保养间隔长,项目少,一次小保养几百块搞定。保险费用方面,新能源车商业险比燃油车便宜。么一算,虽然买车多花了一两万,但用车省下来的钱很快就能补回来。

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6.98万起,这是要继续开卷?-有驾

进取型不是"减配",是比亚迪的"精准打击"

说了这么多,咱们把话说回来。2026款秦PLUS DM-i进取型,本质上是比亚迪对市场的精准回应。市场上有人追求豪华配置,恨不得把所有新功能都堆上;也有人只要代步好用,省油省钱就行。比亚迪看得很清楚:想要全配置的人,高配车型等着你;想要实惠的人,进取型就是为你准备的。

车没搞花里胡哨的噱头,没用夸张的营销话术,就是老老实实把钱砸在三电系统、动力性能、安全配置上。128公里纯电续航够日常通勤,2028公里综合续航解决长途焦虑,2.69升亏电油耗打消用车成本顾虑,7.9秒破百保证动力够用。些硬指标摆在那儿,实实在在的,做不了假。

至于那些被减掉的配置,座椅加热、电动调节、氛围灯、大轮毂,说白了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你日常用车。而且仔细想想,买车不就是为了代步出行吗?

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

能跑、能装、省钱、靠谱。进取型四点都做到了,其他的都是加分项。

秦PLUS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累计销量超过150万辆,连续两年拿下家轿销量冠军,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认可。用户用脚投票,说明车确实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的用车需求。现在推出进取型,把门槛再降一个台阶,让更多预算有限的人也能享受到新能源车的便利。才是真正的"让汽车文明进入更多家庭"。

有人问:"车到底行不行?"

答案很简单:看你要什么。你要的是一辆靠谱、便宜、好开的代步工具,那进取型绝对行,甚至可以说是价位最优选。你要的是一辆配置拉满、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那可能还得看看别的车型或者加钱上高配。但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一辆一公里成本一毛钱、一箱油跑两千公里、质量靠得住的新能源车,比什么智能驾驶、氛围灯、按摩座椅都实在。

最后说句实话:新能源车市场现在卷得厉害,各家都在拼命降价抢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意味着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好的车。但价格战打到最后,拼的就是家底和技术实力。比亚迪敢卖6.98万,是因为人家有完整供应链、有平台化生产、有规模效应。

其他车企想跟?

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本事。所以进取型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款新车上市,更像是一个信号:新能源车真正进入普及阶段了,买得起、用得起的时代已经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