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汽车关税僵局持续,奔驰高管警告产业压力加剧

一、关税僵局的由来

美欧之间的汽车关税争端由来已久。美国长期指责欧洲对美国产业存在贸易壁垒,而欧盟则反驳称,美国在汽车进口方面的高关税政策才是“保护主义”的典型体现。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对欧洲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的威胁一度推高了行业紧张氛围。虽然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欧关系有所缓和,并在绿色能源、半导体等领域达成了合作框架,但在汽车关税问题上,进展仍然迟缓。

美欧汽车关税僵局持续,奔驰高管警告产业压力加剧-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欧洲汽车征收的 27.5%关税,远高于欧盟对美国汽车平均 10%以内 的关税水平。这种明显的不对称,直接加剧了欧洲汽车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经营压力。

二、欧洲车企的双重困境

奔驰高管的警告并非个例。事实上,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近年来均面临双重困境:

成本挤压:高关税直接抬高了整车价格,削弱了德系豪华车在美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为了保持销量,部分车企不得不通过内部消化成本或减少利润空间来应对。

转型压力: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欧洲车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与工厂改造。但关税导致利润被侵蚀,使得资金调配更加吃紧。

以奔驰为例,该集团已宣布将在2030年前加速电动化战略,计划投入数百亿欧元用于新平台开发。然而,如果北美市场利润下滑,将对这一战略执行造成现实障碍。

三、美国的产业考量

美国坚持高关税政策的背后,是对本土汽车产业和就业的保护。美国汽车制造商长期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尤其在中高端燃油车和豪华车市场,难以与欧洲和日本品牌抗衡。通过关税壁垒,美国试图为本土车企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同时,美国正力推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土化。例如,《通胀削减法案》(IRA)明确要求电动车补贴仅限于在北美制造或使用本土供应链的产品。此类政策叠加关税,使得欧洲车企在北美市场的处境雪上加霜。

美欧汽车关税僵局持续,奔驰高管警告产业压力加剧-有驾

四、潜在妥协路径

虽然僵局短期内难以彻底化解,但美欧双方仍有可能通过以下路径达成妥协:

互降关税:欧盟若在工业品、农产品领域给予一定让步,美国有望将汽车关税降至15%。这一水平虽仍偏高,但比27.5%大幅缓和。

合作生产:欧洲车企可能加快在美国设厂,以绕过关税壁垒。事实上,宝马和奔驰已在南卡罗来纳州、阿拉巴马州建有工厂,未来或进一步扩大电动车生产线。

绿色贸易机制:美欧或在电动车、碳减排标准方面建立统一框架,通过环境合作的名义,为关税下调找到政治合理性。

五、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

美欧关税僵局不仅影响双方,还将对全球汽车产业链产生外溢效应:

对中国车企的间接利好:在美欧博弈僵持之际,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可借机拓展欧洲和其他海外市场。但同时,也需警惕美欧未来可能联手构建更严格的贸易壁垒。

美欧汽车关税僵局持续,奔驰高管警告产业压力加剧-有驾

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汽车产业链高度全球化,关税壁垒会推高零部件成本,扰乱跨国车企的生产计划,增加供应链风险。

市场格局或加速分化:在高关税环境下,美国市场可能进一步本土化,而欧洲和亚洲市场则继续深化自由贸易合作。全球汽车产业版图将呈现出区域化倾向。

结语

奔驰高管的表态,凸显了美欧汽车关税僵局的紧迫性。对欧洲车企而言,美国市场既是利润来源,也是品牌影响力的关键阵地。若关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削弱德系车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对美国而言,保护主义固然能短期扶持本土车企,但长期来看却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并阻碍产业竞争力提升。

因此,美欧必须在保护产业与推动自由贸易之间寻找平衡。未来几周,欧盟快速立法程序是否能推动关税削减,将成为观察这一争端走向的重要信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