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热效率就是你加的油,有多少能真变成让车跑的劲。比如你加10升油,要是热效率40%,就有4升油的能量用来开车,剩下6升都变成热量浪费了:要么从排气管跑了,要么被冷却液带走了,夏天开空调还得额外耗点,等于又多浪费一笔。
所以热效率越高,理论上越省油,这是没跑的,但关键是,这个“高”是怎么测出来的?能不能真用到我们开的车上?
搁个五六年,我们自主车企的发动机热效率还大多在38%、39%左右时候是日系车的天下。丰田凯美瑞的2.0L自吸发动机,热效率能到40%;本田i-MMD混动里的2.0L发动机,也能超41%,当时觉得特牛,不少人买混动就认这俩牌子。
后来这几年,比亚迪、吉利、广汽这些自主牌子追得特别快,比亚迪的DM-i技术里,1.5L发动机说量产能到46.06%;广汽更猛,去年说多缸机有效热效率超46%;奇瑞的第五代混动发动机也有44.5%。这些都不是瞎吹的,身边开这些车的朋友,确实说油耗比以前低不少:比如比亚迪秦PLUS DM-i,市区开也就5个多油,比同级别燃油车省一半还多,这是真真切切的进步。
那为啥说48%让人犯杠呢?因为热效率这东西,越往上越难提,就像比如考试,从60分到80分容易,从95分到98分就难了,每多1个百分点,都得抠破头。发动机的热损失就那么几块,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排气带走的热量最多,能占30%到40%;冷却系统散掉的得有20%左右;零件摩擦消耗的,比如活塞跟缸壁、轴承之间的摩擦,也得占10%;还有进气排气时的“泵气损失”,就是活塞推拉空气时浪费的劲,又是一笔。
现在车企已经把能省的都省了:用0W-16的稀机油减少摩擦,比以前的5W-30阻力小多了;把排气管和缸盖集成在一起,让废气温度没那么快降,能多回收点能量;还有EGR系统,把一部分废气再送回缸里,既能降温又能减少爆震。这些招都用满了,才勉强到46%。要到48%,就得在这些地方再“挤牙膏”:比如排气热损失,现在顶多回收一点,要再降2个百分点,总不能把排气管裹上保温层吧?那样发动机该过热了;摩擦损失更难,现在已经用铝合金活塞、碳纤维部件减重了,再减就怕强度不够,开着开着零件裂了,这不麻烦了?
此外,很多时候厂家说的“最高热效率”,是在实验室里“凑”出来的。啥意思呢?就是找一个特定的转速和负荷,比如发动机转2000转、负荷50%,在这个状态下测,能到46%甚至更高,但我们实际开车,不可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比如堵车的时候,发动机一会启动一会停,转速忽高忽低,热效率根本上不去;高速开120的时候,转速可能到3000转,也不是最佳状态。
绵看过一个第三方测试,某款标46%热效率的车,实际市区开,热效率平均也就35%左右,高速能到40%,离最高值差远了。那要是48%是实验室里的极限值,实际开车能到多少?估计也就38%、39%,跟现在的车比,提升可能没那么大,顶多百公里省半个油,普通车主可能都感觉不出来。
再说了,实验室里能做到,不代表能量产。比如有的技术在实验室里稳定,量产的时候批量生产,零件精度不够,就达不到那个效果了。还有可靠性,热效率越高,发动机的工作压力可能越大:比如高压缩比,以前的发动机压缩比10:1,现在到15:1甚至16:1,压缩比高了,缸内压力就大,对活塞、缸体的强度要求就高。要是材料不过关,开个一两年就出现缸体变形、烧机油的问题谁还敢买?
绵问过一个做发动机研发的朋友,他说一款新发动机从实验室到量产,至少要经过两三年的测试,包括在海南测高温、在东北测低温、在青藏高原测高海拔,还得跑几十万公里路试,确保可靠。现在突然说要破48%,是不是已经过了这些测试了?要是还没就是画饼,还早着?
其实我们老百姓买车,不用盯着“最高热效率”这个数字看,没用。你就看实际油耗,看开着顺不顺。比如有两款车,一款标46%热效率,实际市区开8个油;另一款标44%,实际开7.5个油,你选哪个?肯定选后者。为啥会这样?因为油耗不光看发动机,还看车重、风阻、变速箱匹配。
比如一款车发动机热效率高,但车重比另一款多300公斤,风阻也大实际油耗肯定高;还有变速箱,要是换挡顿挫,发动机经常在不经济的转速下工作,热效率再高也白搭。绵有个朋友,去年买了一款据说热效率45%的混动SUV,结果开起来比同级别另一款43%的还费油,后来才知道,他那车比人家长了10厘米,风阻系数高了0.03,车重也多了200公斤,你说这怪谁?
现在自主车企都在卷热效率,你说46%,我就说46.1%,他就说46.5%,有点像以前手机圈卷摄像头像素:你4800万,我6400万,他1亿,实际拍照效果不一定差多少。这种数字竞赛,有时候会跑偏,比如为了凑数字,在测试方法上做文章。有的厂家用特殊的测试燃料,比我们平时加的92号、95号油纯度高,燃烧更充分;有的把测试环境温度控制在25度、湿度50%,这在实际中哪有这么好的条件?
冬天零下20度,机油变稠,摩擦增大;夏天40度,发动机得多散热,热效率肯定会降。还有的厂家,把还没量产的实验室数据拿出来说,比如“我们的发动机在实验室里能到47%”,就敢对外宣传“即将突破47%”,其实离量产还远着呢,核心部件还在迭代?
不过绵也不是说自主车企在吹牛,这些年的进步是真的。以前我们买混动,只能选丰田普锐斯、本田INSPIRE,价格都在20万以上;现在比亚迪、吉利、广汽的混动车型,起售价才10万出头,油耗还更低,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比如比亚迪宋PLUS DM-i,SUV车型,市区油耗才6个左右,比同级别燃油SUV省3个油,一年开1万公里,能省2000多块油钱,这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所以就算48%现在还没实现,只要车企在正经研发,不是搞噱头,就是好事:怕就怕有的车企为了博眼球,虚报数字,最后消费者买了车,发现油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不坑人吗?之前就有车企因为虚报新能源续航被处罚,这个教训得记着。
那48%到底能不能实现?绵觉得能,但是得等时间。技术进步不是跳着走的,是一步一步来的。比如从40%到42%,用了差不多3年;42%到44%用了2年;44%到46%用了1年多。按这个节奏,到48%可能还需要一两年,而且得解决量产的问题:比如成本控制,要是为了提2个百分点,发动机成本涨个三五千,车价也跟着涨,消费者不一定买账;还有和混动系统的匹配,发动机热效率高了,电机、电池、变速箱得跟上,不然整体能耗还是降不下来。
等什么时候有第三方机构测到某款量产车的实际平均热效率能到42%、43%,接近48%的最高值才是真的突破了。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自主品牌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8%,现在说是不是吹牛,还太早。要是厂家能拿出量产车,让中汽研、中保研这些第三方机构测测实际油耗,测测不同工况下的热效率我们就信;要是只敢说实验室数据,没实车、没第三方验证就是画大饼。
我们消费者买车,别被数字迷惑,多去试驾,多问问开这款车的人:实际油耗怎么样?开着顺不顺?保养贵不贵?这些才是实在的。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