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车圈都疯了:他们不卖车,都在忙着“虚开发票”

最近这个车圈,突出一个魔幻。魔幻在哪?在于大家都不好好开发票了,全在忙着开光。

讲真,你把所有车企的发布会、用户运营、老板直播串起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惊天大秘密:这帮人不是在卖车,他们是在开具一种叫做“价值认同”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每一辆车,都必须遵循“一车一票”的铁律,这个发票上写的不是车辆识别代号,写的是你的阶级、你的品味、你的人设。但坏了菜了,现在一半以上的车企,都在虚开发票。

什么是虚开发票?《税法》里写的清清楚楚,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搁车圈,这事儿就太典中典了。

比如自动驾驶。这玩意儿是虚开发票的重灾区,是所有新势力给自己脸上贴金的金钟罩铁布衫。发布会上,PPT流光溢彩,老板们口沫横飞,什么“端到端”,什么“大模型”,什么“全国都能开”,三体人看了都得从坟里气活过来,觉得自己的科技被侮辱了。那发票开得叫一个漂亮,恨不得直接写上“产品名称:任意门,规格型号:想去哪就去哪”。

结果呢?你真把车开上路,就像一个刚出新手村的愣头青,揣着师父给的“无敌”符咒就想去单挑最终BOSS。结果你发现,真正的挑战根本不是什么高速公路或者标准路况,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藏在城乡结合部的菜市场门口,藏在每一个走位堪比“道诡异仙”里神仙的老头乐上。

我跟你说,自动驾驶技术的上限,不由你那几百万行代码决定,而是由一个叼着烟、开着老头乐、突然在你车头前方两米处完成一次匪夷所-横切的大爷决定的。只要大爷躺得快,算法直接就CPU干烧了,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感知-决策-执行”的逻辑链,在大爷“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的玄学走位面前,脆弱得像一张压缩毛巾。这时候你才明白,发票上写的“L4级自动驾驶”,实际意思是“遇事自动升级到L4级扯皮水平”。

这就是典型的虚开,发票上写的商品名称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还有一种虚开,叫“品牌玄学”。奔驰就是最好的例子。你问一个奔驰车主,这车好在哪?他可能会跟你聊操控、聊内饰、聊舒适。但你刨根问底,问这些东西跟同价位的其他车比,真的有那么大优势吗?他最后只会告诉你,因为它是奔驰。懂了吗?奔驰最值钱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标。那个标,就是一张巨额发票,上面写的购买方是“尊贵的奔驰车主”,金额是“你的社会地位”,备注栏写着“服不服?”。

所以奔驰可以内饰开裂,可以减配,可以把一个1.5T发动机卖出天价。为什么?因为它的核心业务,早就不是卖“交通工具”了,而是在维护这张发票的“公信力”。买奔驰的人,买的就不是车,是这张发票带来的精神马杀鸡。这是一种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是是是,我知道你觉得这很蠢,但这就是事实。

整个车圈都疯了:他们不卖车,都在忙着“虚开发票”-有驾

当下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开发票了,而是掀桌子式竞争。大家发现,与其辛辛苦苦地给自己的发票搞“合规”,不如直接釜底抽薪,宣布对手的发票都是废纸。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产品做好,而是直接把用户的心理价位给干穿。你卖二十万,我就敢卖十五万,还送你全套家电。这不叫竞争,这叫自爆卡车。大家手拉手,一起冲向悬崖,就看谁的发动机先熄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讲真,实在是太他妈贴切了。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一种癫狂,一种“不务正业”的狂欢。老板们的心态集体爆了,纷纷下场直播,搞得跟网红PK似的,就差喊“榜一大哥给刷个火箭”了。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心。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特别搞笑的现象,叫“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什么意思?就是购货方和销售方有真实交易,但购货方不知道这发票有问题。

这完美对应了现在很多品牌的忠实用户。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真的经历过那个阶段。我真心相信我买的那个品牌是世界上最好的,它的所有技术都是遥遥领先的,它老板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我开着我的车,就像一个移动的广告牌,不,是移动的传教士。我会跟每一个质疑它的人吵得面红耳赤。

我就是那个“善意取得”方。我真金白银地付了钱,也真的拿到了一辆车,但我不知道车企给我开的那张“技术领先”、“体验卓越”的发票,有那么多水分。我不知道那个“续航600公里”是在恒温恒速的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我一上高速开个空调,续航直接骨折。我不知道那个“智能座舱”的芯片,过两年就带不动新的APP,卡得像是我姥姥家的收音机。

整个车圈都疯了:他们不卖车,都在忙着“虚开发票”-有驾

但能过,就是能过。只要我不承认,这张发票在我心里就是真的。

税务上说,善意取得虚开发票,不能抵扣,得追缴税款,但好消息是不用交滞纳金。放在车圈,这个惩罚就是,当有一天你终于醒悟过来,发现自己捍卫的“信仰”是个笑话时,你受到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你的青春、你的真金白银、你在论坛里跟人对喷三百回合的日日夜夜,都成了沉没成本。这玩意儿还有天理吗?!

所以你看,最终决定一个品牌生死的,不是技术,不是营销,而是它开出去的发票,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虚的,以及,那些“善意”的用户,愿意陪它把这个谎言维持多久。当所有人都开始要求重开发票的时候,就是整个餐厅被引爆的时候。

所以,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是什么?答案是,当一个市场里的所有人都在虚开发票的时候,诚实本身就成了最激进的武器。但问题是,谁又敢第一个真正诚实呢?不装了,摊牌了,没人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