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车主陈楚峰每天傍晚不是给车充电,而是向电网“卖电”,利用峰谷电价差每月轻松赚取数百元;在深圳,黄成则像电力游牧民族,驱车前往指定地点参与活动,累计收益已近两千。然而,吸引他们的远不止经济回报——‘最早吸引我的不是钱,而是这个构想很未来感,让普通车主通过日常行为参与到国家级的能源转型中。’全国3600万辆新能源汽车若都能成为移动的‘充电宝’,将构成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储能网络,有效平滑风电、光伏的不稳定供给。尽管目前参与者仅占1%,主要顾虑在于电池安全,但专家指出,车网互动的放电是小功率且有序可控的,对电池的损耗可能低于急加速快充。随着2024年国家层面政策的明确支持,以及电池衰减险等金融工具的推出,障碍正被逐一扫除。未来,激励或将超越金钱:车主或能收到通知,知道自己贡献的电量具体点亮了社区卫生中心的急诊室灯光——这种成为能源变革直接参与者的价值认同,或许才是最具吸引力的未来图景。
主持人: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咱们开的电动汽车不光能跑,还能给整个城市供电赚钱,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但现实中已经有人在这么做了。
嘉宾:没错,这就是车网互动技术,英文叫V to G,说白了就是让电动汽车变成一个移动的大号充电宝,既能充电又能放电,参与到整个电网的调节中来。
主持人:说到具体操作,我听说上海有个叫陈楚峰的车主,他每天傍晚回家停车后不是充电而是放电,这个听起来挺神奇的,你能详细说说这是怎么运作的吗。
嘉宾:其实就是利用电价差来赚钱,你看啊,晚上六七点是用电高峰,电价能到四块五一度电,这时候他把车里存的电卖给电网,等到半夜用电低谷,电价降到三毛多一度,再给车充电,这一进一出每个月能赚好几百块呢。
主持人:那除了这种固定地点参与的,还有其他方式吗,比如说像深圳的黄成那种移动参与的模式。
嘉宾:对,黄成这种更像是电力游牧民族,他跟着南方电网的活动信息,开车到指定场地排队卖电,累计收益都快两千块钱了,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没有固定车位的车主。
主持人: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可能吸引力还不够大,我看很多参与者更看重的是参与能源变革的这种使命感。
嘉宾:确实如此,陈楚峰就说过,最早吸引他的不是钱,而是这个构想很未来感,让普通车主通过日常行为参与到国家级的能源转型中,从消费者变成了参与者。
主持人:说到能源转型,现在风电光伏这些新能源发展很快,但它们发电不稳定,这时候电动汽车的储能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是吧。
嘉宾:完全正确,全国现在有三千六百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都能参与进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储能网络,正好可以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难题。
主持人:但是这么好的事儿,为什么现在参与的车主只有百分之一呢,听说听说过这个概念的人都不足两成。
嘉宾:主要顾虑还是在电池安全上,车主陈陇就担心,万一因为放电导致电池出问题,车企又不给保修怎么办,这个担忧很现实。
主持人:那从技术角度来说,这种放电真的会对电池造成很大损伤吗。
嘉宾:其实专家们认为,车网互动的放电是小功率有序可控的,对电池的损耗可能比急加速快充还要小,甚至通过智能调控充放电区间,反而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
主持人:但技术上的安全感和消费者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两码事,车主们需要的是明确的保障机制。
嘉宾:说得太对了,所以现在需要的是多方协同,比如说蔚来的换电模式就是个很好的尝试,电池所有权归资产公司,风险就跟个人车主脱钩了。
主持人:我还听说过南方电网在推电池衰减险,这个听起来像是给电池上了个保险。
嘉宾:对,这就是用金融工具来量化风险,把模糊的损耗担忧变成可以计算的保单,让车主更有安全感。
主持人:政策层面好像也有突破,二零二四年初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
嘉宾:这个政策特别重要,等于是给车网互动提供了国家级的背书,从商业实验提升到了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
主持人:那除了经济收益,未来还有什么能激励车主参与的价值点吗。
嘉宾:电网从业者李婷提到过一个很动人的场景,就是车主能收到通知,知道自己贡献的电量具体用在了哪里,比如点亮了社区卫生中心的急诊室灯光。
主持人:这种价值认同感确实比单纯赚钱更有吸引力,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在为城市能源转型做贡献。
嘉宾:没错,当成千上万的车主都参与进来,每个人的微小贡献汇聚起来,就能成为保障城市能源安全的巨大力量。
主持人:所以说车网互动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种全新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模式,让普通人也成为了能源变革的参与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