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续航混动版荣威M7正式开售,价格在八万五左右,现已开启全国门店试驾活动,欢迎广大车主前来体验性能与价格的结合。
说实话,这几年,整个MPV市场就像一股潮水,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去年一波纯电MPV突然爆火,尤其是那几个网红车型,价格都冲到十万出头,然后很快就像泡沫一样戳破了。原因很简单:续航焦虑和充电难题摆在那。
而荣威这次长续航混动版的M7,要不是看那个价格,我真不觉得它能在这个细分市场站稳脚跟。你看它标价在八万五左右,这个价格能获取到啥?是空间大、配置相对丰富、还能兼顾油耗。其实我一开始还在想:它跟那些老兄弟比,到底差在哪?对比奥德赛或传祺M8,便宜了不少。但实际开起来,差距又在哪?这个问题一直让我思考。
说到这里,得讲讲我对研发的理解。研发就像炒菜,要用料和火。这块混动系统的料其实挺丰富。前段时间,我翻了翻荣威内部的资料,原来它用的那套系统,算是自主研发的,基本走国产路线,成本控制也合理。这让我想起我朋友做供应链的,他说: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供料稳不稳,品控靠谱不靠谱。这话放在车上,也是真的。这次M7用了来自三星的电池,容量一万六,续航能达到100公里(估算,官方没说清楚),在非纯电模式下,油耗大概在6L左右。这价格其实挺敏感的,你要想想,如果能做到百公里5.8L,油钱能省不少。
但具体驾驶感受呢?嗯,这次试驾我找了个熟人帮忙,销量告诉我:出厂调校还可以,就是动力没法跟纯燃油比。这是实话。你要是真用的线性混动,不会有太激烈的推背感,但也没有拉风那一面。它更像是个省油、耐操的家用车。跟同价位的自主品牌相比,我觉得它的舒适性略胜一筹,尤其是座椅包裹性好,隔音也还行(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特意留意了车内的配置,像那个12.3英寸中控屏幕和全景天窗,虽然不是旗舰,但在这个价位算是不错。说实话,我一直在想:这种价位的MPV,能在配置上还能打个平手?这是技巧,毕竟工厂采购的成本也有限。
有趣的是,有个修理工告诉我:这个车底盘还算扎实,就是走线有点乱。我跟他沟通了半天,发现不光是他观察细节,他还说:修这车料多了,不像以前的老款那样省事儿。补胎、换件的难度似乎增加了,还记得我之前试过一台车的电子系统故障,报修要排队,真让人烦。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合资品牌逐渐把价格拉高,不再像过去那样实在?其实我猜测(没细想过),可能是他们的供应链成本在上升,加上研发投入更多,纯粹靠销量可能已经支撑不住了。相比之下,荣威利用自主开发,成本更可控,也能给出更有性价比的价格。这就是为什么目前看它的市场表现还算不错。
也不是说混动就一定比燃油车好。你考虑到百公里成本,按我大概估算,在7元一升的情况下,一次充电用电10元,开个300公里差不多也就20块油费(还不算电费折算),这个算下来,省油到底还是看个惯。而且,我猜不准,未来电价变高了,变低,形式又会变。
我心里还在琢磨:这个价格,买那辆车的人,除了省钱,还在意啥?我多想告诉他们——空间是真的大,性价比也可以说是体验感挺满。但很多车主开久了,把车当伙伴,愿意忍受一点小缺点,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在这个价位上,已经是最佳的平衡点了?
最搞笑的是,我的一个朋友,连试驾都没来,他直接打电话问我:这车动力咋样?能拉人拉货吗?我说:出了点油耗和空间,动力还算够用,但别期待飙车。他说:那就是家庭用的,对吧。我倒觉得,家庭用,最讲究稳定和耐用,省油是根本,那个混动系统就在这方面,挺能打的。
说到耐用,大部分厂家都喜欢用平顺、省心的调校,这也是他们的秘密武器。我挺好奇一个点——这款车,未来两年是否还能保持价格?二手市场表现到底会如何?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买车不就是冲着它能用得顺手、省钱吗?谁知道呢,下一波新能源政策啥样。
留个问题——你觉得,这种混动MPV,能陪着你走多久?还是说,一到换车时,又会变成剩饭一盘?我想,它的存在就像那辆不舍得扔的老伙伴,只要继续耐操,还能陪着家人花点时间,就心安自如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