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下广东几个主要城市的车销量数据,1-8月TOP5车型真是让我有点小惊讶。Model Y、凯美瑞、轩逸稳住了传统燃油和新能源的半壁江山,但比亚迪新能源车崛起得太猛,宋PLUS新能源、海豹06、秦L、秦PLUS新能源、宋Pro新能源,五款新能源车型扎堆上榜,眼光确实够独到。
话说我和佛山某家4S店销售聊了句,他们说Model Y在那边依旧火爆到爆,排队提车要等3个月,销售还笑说:年轻人喜欢配置高又有品牌感,这车刚好切中了痛点。但我倒觉得Model Y火不是纯粹靠品牌,特斯拉这半自动辅助刹车和OTA更新所带来的用车体验,放在同价位里,确实很有实操优势。等车时间长是小问题,车能开得爽才是王道。
反过来看看广汽丰田的凯美瑞,传统B级车中的经典。数据上它没特斯拉那么爆炸,但稳得一笔。朋友张工开过一次,说这车没什么突出的花哨,反倒是开久了非常顺手,他们研发团队在调校底盘时,针对广东潮湿多雨环境做了点弱电线路加固,我猜这是一招防雷击小心思(不确定,没深挖)。倒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凯美瑞的供应链很稳定,且高于不少竞品的合规配件率,看来就是这份稳支撑了销量。
轩逸呢,算是家用经济型车型的代表。1-8月数据里,轩逸凭借超高的保值率和省油功绩,依旧牢牢占据着市场。刚和一个老维修师傅聊天,他说:轩逸坏得少,而且配件便宜,我们这附近修起来不麻烦。这感受太人间真实了,修理方便也是买车时车主被忽略的一个大因素。印象里,轩逸的供应链就像一家老字号的淘宝店,货源常青、可调可修,也更利于地方化的服务体系构建。
(顺便跑题)前几天我妹谈买车,说她觉得安全越来越重要,这让我又想到这些爆款,是不是销量飙升部分得益于用户对智能安全的需求变化?Model Y的主动安全、凯美瑞的安全配置,还有轩逸的经济实用,似乎都在不同层面满足了这类需求。
说到新能源,这波比亚迪太引人注目了。五款新能源车型扎堆进入Top 5,不算简单的数据波动。从研发角度看,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和电控上积累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一套供应链优势。比起一线传统车企搭建新能源平台的烧钱和试错,比亚迪早早布局,占据了不少风口先机。老朋友在比亚迪旗下的供应链部门干活,私下告诉我,我们像打怪升级,既要保证电池质量,还得跟芯片供应商抢货,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我心算了一下,光电池成本就差不多占到整车成本的30%-40%,稍微蹭高了材料价格,整车利润就压缩不少。
再回头看看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小米SU7和广汽埃安AION S表现也亮眼。苏州小米店长笑着告诉我:我们用户最看重智能交互,还有售后充电便利,这些是小米SU7打动顾客的关键。这就和比亚迪的侧重点不太一样,供应链和研发策略在不同品牌间真的有差异。就我个人经验,这两车的实操差别,体现在驾驶辅助体验的流畅度和充电网络的布局,这还是一线车企和新兴品牌的分水岭。
讲到这里,其实我之前说Model Y一定火有点简单武断了,因为不同城市和不同客户群对车的接受度其实差异挺大。广东的多个样本显示,大家买车更看重性价比和品牌背书的安全感,这种情况不一定适用于北方或者内陆市场。能不能在更细致的用户画像基础上去解读,或许更靠谱。
对了,广东车友这么喜欢这几款车,我倒想问问你们,买车时是不是更看重充电便利还是车辆的智能化配置?这两个会不会因人而异?
最后随便说个小插曲,前些天一个修理工告诉我:新能源好是好,就是修起来没燃油车那么随意,元器件太复杂,坏了不敢瞎拆。这话让我有点纠结,新能源汽车普及这么快,看来售后服务链条没跟上还是个大坑。
销量排行榜上的车型固然亮眼,但你觉得,广东这样的热销数据背后,是啥样的购买逻辑最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过啊,不管怎么说,广东这几款销量Top5车型的表现,确确实实给了我们不少启发。不管你是传统燃油党,还是新能源铁粉,判断一辆车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好像也才刚刚开始。下一回我也想就比亚迪的供应链挑战,再深聊聊,你们感兴趣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