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开的车门,遮不住的回避:车企别让 “黑公关” 掩盖安全痛点

10 月 13 日成都天府大道的监控画面里,十余名路人握着扳手砸向起火的新能源汽车,却始终无法撬开紧闭的车门,最终驾驶者不幸遇难。三天后,涉事车企负责人在公开演讲中未提半句事故调查进展,反而将重点放在 “抵制网络黑公关” 的呼吁上。

图片

这种错位并非孤例。安徽铜陵一辆同型号汽车撞击护栏后 3 秒爆燃,车门锁死导致 3 名学生殒命,家属至今未等来明确的技术说明。当公众追问 “电子门把手为何在生死关头失效” 时,耳边响起的却是 “网络水军恶意抹黑” 的辩解,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比事故本身更令人寒心。


黑公关与真关切的本质边界


不可否认,汽车行业确实存在黑公关乱象。去年 B 站博主 “原来是翔翔啊” 发布的碰撞测试视频中,因误用叉车损坏的小电瓶画面误导公众,引发对车辆安全性的质疑,最终博主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被公诉。这类主观恶意的虚假测评,无疑需要重拳整治。


但真正的安全关切与黑公关有着清晰分野:前者指向具体风险点,后者制造无中生有的谣言;前者期待问题解决,后者追求恶意诋毁。2024 年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事故中 12.7% 因断电导致车门无法开启,隐藏式门把手相关安全投诉同比激增 132%,这些带着血泪的数字,绝非 “黑公关” 能捏造出来的行业痛点。


图片


安全设计缺陷不该被话术掩盖


公众对 “打不开的车门” 的追问,直击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悖论。为降低 0.01-0.03Cd 的风阻系数以提升续航,车企普遍采用电子隐藏式门把手,却忽视了其碰撞断电后的失效风险 —— 侧面碰撞后,电子门把手弹出成功率仅 67%,远低于传统机械把手的 98%。


更值得警惕的是应急设计的 “隐性陷阱”。某车企虽在说明书中标注了机械应急拉手,但需撬开车门饰板才能触及。成都事故中,即便救援人员砸破车窗,也因不熟悉内部结构错失黄金救援时间。这种 “纸面安全” 的设计缺陷,岂能靠扣 “黑公关” 帽子蒙混过关?


危机应对的正反样本启示


长城欧拉 “刹车门” 事件的处理提供了镜鉴:面对安全质疑,企业立即联合用户委托第三方司法鉴定,用数据澄清误解,随后依法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责任,既回应了关切,又捍卫了声誉。这种 “专业证清白” 的做法,与某些企业的 “鸵鸟策略” 形成鲜明对比。


广汽等车企的设计选择更具启发意义 —— 保留门把手与门锁的机械连接,从根源上规避断电失效风险。这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真正的安全自信,源于对技术缺陷的正视,而非对舆论质疑的压制。


行业发展不能透支安全信任


中国汽车工业用数十年换来新能源赛道的领先地位,却可能因一次次安全回避丧失公众信任。当车企将 “黑公关” 当作万能挡箭牌,实则暴露了 “以技术为尊” 而非 “以用户为尊” 的陈旧思维。


汽车的智能化绝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舆论的多元化更不应成为回避问题的借口。正如长城汽车魏建军所言,隐藏式门把手的降风阻效果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埋下致命隐患。比起呼吁抵制黑公关,车企更该做的是:给车门装上手动解锁的 “安全备份”,给公众一个坦诚回应的 “责任承诺”。


生命权面前,任何话术都苍白无力。车企唯有放下 “被害妄想”,直面安全缺陷,才能在舆论浪潮中站稳脚跟,守护住行业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