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常州的网约车市场最近挺热闹的,但仔细琢磨后不免让人有些唏嘘。前几天,我刚刚翻完了江苏省常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第三季度网约车发展通报,原以为要看到一些“业绩大增、朝气蓬勃”的数据,可结果让我直呼“扎心了”。
先是,整个2025年第三季度,常州(包括溧阳在内)新增了2066名网约车驾驶员,车辆也增了852辆。这样看上去,似乎市场在不断扩张,这噱头摊在台面上,说比以前更热闹可能都算是轻的。但接着往下看数据。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惊到我了。
单车日均营收291.15元,这在全国来看算中不溜吧,也不是特别低?但接下来这个数字就“露馅”了——如果你每天跑17单订单,载客141公里,这就得在车上泡着十几小时,对吧?再把成本算进去,车的租赁费或者折旧费,油钱(甚至电费,现在新能源车逐步普及,跑长里程也不便宜呀),再算保险、维修,一整天下来,你兜里能剩的也就是个一百出头,这还是起码两顿外卖省着点花的前提下。
挣得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这收入往低里说都快赶不上送外卖了。再看平台,“吃肉喝汤”的比例摆在哪儿:运价一拉到底,抽佣却一点都不少。平台为了流量干价格战,但是倒霉的是底层的司机。你说,开车拉活的得有多“煎熬”呀?
最扎心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个表面“热闹扩张,内里艰难维生”的行业背景下,为什么还有两千多人上来当网约车司机?单车量都饱和了,再添新车和新司机,这竞争环境往哪儿看?!再算不算个好的工作选择?
其实全靠外部经济环境逼着走投无路。疫情残留效应拉长了,实体小生意被一波又一波生活成本“剥了皮”,就业门槛一高,大家都想着网约车还能稍微自由计时,挣点生活费罢了。这背后,不只是市场规则的问题,归根结底还能脉络到整个就业结构的变化,从“我要挣钱”到“我能勉强糊口”,很多人扛一扛都甘愿拉下来做网约车司机。
我有一次专门跑着打听,一位老哥姓赵,50多岁,以前做装修的,去年开始跑的网约车。他和我吐槽,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开车上路,晚上跑到十一点才下班,跑一天也就到手一两百。钱是少点,那为啥还干?老赵就说了,“小孩上大学呢,自己年纪大了,体力活干不了,这个还能坚持。哪有别的活好找?”他说着话,手里还熟练地把方向盘打了个圆——那是干了几十年装修留下的职业习惯,手指都显得有些粗糙。
老赵的故事听起来让人心酸,可有人比他更“大胆”。年轻人李伟,年初刚拿到网约车驾驶证,花了近二十万买了辆新能源车。小伙子一开始还很干劲儿,说什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忙起来忘了压力”。可转眼几个月,他也已经迷茫了。高额的车贷,让自己一个月跑下来几乎就剩不下多少钱,过日子全靠家里补贴。但他偏又不甘心退出是“认输”,说不定下次平台有补贴了,咋说也是个盼头。
你听听,这样的矛盾反而成了年轻一代的现状。明明对前景没特别大信心,还要硬着头皮上。这样的增量从业者说明了一个话题:市场“吸引力”来自哪里?是选择更多了?显然不是,而是“这个社会,还能吸收、消化他们”的岗位太少了。
这样的情况,再看看整个常州,网约车平台57家,的确够热闹的。跟二季度比,虽然减少了一家,但整体上看似乎还挺稳定。可细想一下,这背后的平衡点一定是一种“内卷的均衡”。收入没涨,成本没降,咋整?无外乎,一部分坚持不了的人选择退出市场,而另一部分被逼上路的人进场填补“空位”。这种所谓的稳定用说再贴切不过了:看似和和气气,实则藏着焦虑。
说到这儿,。对于想做网约车司机的朋友,这里还真得友情提示一句:别太信那些什么“躺赚上万”的忽悠,这事吧,没想的那么简单。你得全面分析行业现在啥形态,搞清楚自己家用得起的成本有多少,再看看能投入多少精力去开车一个月是否到了保本线。赚大钱?别纠结了,平心而论,这事儿目前就是维持生计的“工具人活法”,二十万买新车就打算多赚几万回报?上车容易,回本难呐。
我倒觉得,反倒是那些久经市场“打磨”的老司机得透彻。每个月能有点收入、能摊平支出差不多够了,不指望成富翁。新手要入这一行,那还是得带点敬畏,少看平台宣传,多听老司机经验。至于这行业能不能有翻转,不在他们,也不在我们,靠顶层设计看见问题怎么改。但,得改,还是得有人来提点——你信不信?
这篇“碎碎念”,也就当尽一点唠叨的心意吧。没事儿多想多别被宣传迷了眼。希望咱们的就业环境、市场氛围,也都别再让日子变得更紧绷了,这才是老百姓的最大发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