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所有的新势力造车企业老是提到有水军黑他们。说实话,作为一个混迹车圈多年的老油条,我真是第一次见到车企把被黑当成一个宣传点来摆出来。回想一下,燃油车时代,好像没听哪个车企天天在网上嚷嚷我们被黑了,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大品牌也没经常说自己被黑。就连特斯拉——这个被喷得最狠的品牌,它们的高层也没在公开场合嘴上这么说过。
那这是为啥呢?我个人觉得,新势力这边的营销实在太猛了,火力集中到大家都想看看你会不会露馅儿。你天天秀肌肉,拿几个数据吹上天,买车用户自然对比着更挑刺,多了几条吐槽,你就立刻说被黑,这事挺有意思。
我记得前两个月,一个朋友跟我吐槽:你看X牌那个新势力,说自己电池包管8年不衰减,结果用了一年半充满电就掉了20%。我本能地反应是那技术参数确实没做到宣传的那样完美,后来我问他是不是遇到了水军黑——他笑了,这不就是用户反馈吗?不想当喷子我还能怎么说?新势力不能光光享受花大钱买来的流量和粉丝,还要学会接受用户的真实声音,而不是一遇到负面声就喊人黑你。
这让我想起特斯拉的策略。马斯克那娃虽然皮,但他从不会抱怨被黑,他干脆把话题转给用户体验。他的工程师也不是靠宣传去忽悠,而是用产品一波波迭代硬杠。相比之下,新势力许多时候喜欢用我就是最好的买了你就赚了这种话术猛攻,结果买家一发现问题就开始吐槽,你们还不要脸的喊水军黑,这不当真是自作自受吗?
这里不得不提供应链,咱们都知道研发新能源车就像做特别复杂的拼图,电池、电机、电控每一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势力的供应链其实还处在摸索阶段,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每一次进货或者调配,就像在维持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不像传统车企,供应链经过几十年磨合,供应商都半熟悉半亲戚了,问题能及时处理且透明。以前我碰着一个研发经理聊到,他说:一旦供应商出了问题,你要么忍要么换供应商,但换了又得重新调试,费用还得自己掏,这和拍脑袋喊口号不同。我当时就想,新势力这些企业,要是少点话多点实干,可能大家吐槽少不少。
说到实操差别,我跟修理厂老板打听过同价位电动车的维修成本,传统车的换件费用和质保算下大概百公里成本在0.7元左右,新势力车型由于电控和软件迭代频繁,百公里成本估算在1.2元上下,样本样本不算多,但趋势很明显。客户一看到维修贵了,心里难免难受,这时候新势力还总说自己性价比真高,别人都比他们贵,用户自然会觉得你是在割韭菜。
再说说用户心理,这块我观察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点。就拿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几个新能源车主的对话记录。一个朋友告诉我:买新势力车之前,我特别跟4S店的销售谈了半天,对方很专业也很诚恳,但买了之后发现实际续航和宣传差不少,我有点懵,跟他反映他却说我被水军忽悠了?我实话说,这种感觉挺烦,也挺无奈——不是用户不理智,是企业宣传过头了。
新势力的营销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毕竟他们没有传统车企几十年的积累,得先让市场知道自己是谁,想办法冲破消费者对老品牌的认知壁垒。只是,这玩意就像,不可能天天涨,涨了你天天喊,跌了你天天怼黑子,谁受得了?这种反应不是赢得尊重,更多让人觉得你扛不住压力。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种水军到底是不是有组织的黑?有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行业小道消息,说某些新势力车企高管背地里确实雇佣水军去攻击同行,这样可以吸引流量和注意力,甚至引发围观,自我炒热话题。我没细想过这条消息真假,不过这逻辑倒是挺顺的,毕竟大家都在抢蛋糕——不是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可恶的是这其中有竞争对手的水军相互攻击,动辄从老板骂到高管都有,还夹杂外资品牌吹捧。当受害者选择法律途径维权的时候,施害方高管突然人间蒸发,留下的只有一堆不着边际的推诿和冷嘲热讽。这种事比网上骂人水军还恶劣许多,也更让人恶心。
对比来看,比亚迪其实很少把自己摆成被黑的受害者样。可能因为它背后经得起质疑,有问题能坦诚改进。虽然也有水军帮忙,但它更注重产品本身,而非嘴皮子功夫。倒是一些小新势力,如果连自己产品都没打磨好,非要靠营销包装撑场面,长远怎么看可能走不远。
好了,聊了这么多,我自己也有点翻以前老例题的错觉。不能完全怪新势力营造话题导致被黑,有时他们的确被黑得挺惨,但有时候,咱们大众消费者自己嘴上说要创新产品,一旦发现哪里不顺眼,第一反应就是喷,不给他们机会。是不是这也造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你们觉得呢?你们身边的朋友有没有因为听了营销就冲动买,然后对车吐槽,最后又觉得被黑了?
最后留下个细节:我认识的一个新能源售后工程师跟我说,客户群里最常见的投诉其实不是续航,而是充电接口卡口生涩,按说明操作都得用蛮力,这让人感到很烦。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那些接口确实看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用户体验总是被忽视。新势力车企会注意这些小细节吗?还是只想盯着销量和话题?
这样的小问题背后,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用户不满和营销与产品的矛盾。新势力真的能否低调做车,让用户自己说话,而不是天天喊被黑?聊聊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