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电动新车现身,单摇臂设计,宣传口号亮相

油门被轻扣,电流无声滑行。不远处,测试场地边,一辆本田披着密密麻麻黑白伪装的新车正安静“潜伏”。工作人员围在四周,看似无事发生,但每个人手里的记事本上大概记满了“保密”“不许拍照”“等发布”这种字眼。就算你把脸贴到车身上,能瞥见的也不过是些流畅的线条和闪现着冷冽光泽的单摇臂结构。空气中有种不见硝烟的预告——像是紧盯一只还未脱壳的异形蛋,大家都忐忑又兴奋地重复着一句:“新时代要来了。”宣传口号取得,仿佛我们即将见证历史进程切换挡位。当然,真过几年回头看,历史进程多半会用‘起步’这种词,显得含蓄又惨淡。

悬念留给大众,伪装留给媒体,好奇留给自己。本田高调甩出“化身为风”的概念,极力煽情但冷静实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还没开始体验,人家精神鸡汤已灌满一壶。至于外观,现在谁还在意?看看那些热衷于街霸(Streetfighter)风格、单摇臂、机械脸的讨论帖,粉丝们仿佛在热议某部“黑科技大片”的片花,而不是一台电动摩托车。

电动街车,尤其是本田的电动街车,受到关注不难理解。毕竟在过去的“燃油时代”,本田就是老兵油子。习惯了发动机哐哐作响、油腻腻马力拉满的车迷,突然被推到了“静悄悄的未来”门口——这滋味,有点像一群大老爷们刚端起啤酒突然被端来一壶养生花茶。你不能说它不好,只是没习惯。

我常想,“新时代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问题太大,搞刑侦的看案情,搞技术的看专利,骑行的看屁股底下的车。对于厂商来说,新时代从哪天自家股价飘红、经销商排队抢货那天开始。至于用户,往往只有等到“充电比加油方便、性能不输燃油、心理能接受安静感”的那一天,才会真的觉得“新时代表现了自己”。现在这些不过是大厂在风口浪尖上的试探:先发个短片,扔点谍照,看看市场温度,顺便让媒体写几段“爆款文案”。至于科学进步,还是留给工程师夜里加班时考虑吧。

本田这部新电动NK车,据说要在9月16日正式揭晓细节。面前的线索不多,除了宣传片、伪装线条、单摇臂结构、机械感前脸,剩下的全是演绎空间。用侦查的方式思考,能得出什么?本田选择在海外首发,说明对市场接受度有信心,也说明国内玩家可能还要等一阵。单摇臂配置不单是卖弄技术,更象征性地强调“新世代感”;而宣传语里“成风”的意象,不好说是技术“吹牛”还是真正突破,但企业惯用的东西,吹牛和真牛一般都混在一起。

不得不承认,电动摩托车市场目前还在一条有点“虚”的赛道上。政策无形,补贴有形,油车老炮还没退场,电车新秀又太激进。看看市面上同类型的竞品,国内外大厂小厂都在绞尽脑汁:有人堆马力、有人卷续航、有人拼智能。可终归绕不开:续航焦虑、充电设施短缺、情怀落地难三件老问题。你说本田能用一句“化身为风”便能扫清集团堵点?工程部还得多熬几个夜班才行。

我不是不认电动车的好,宁静平顺的骑感,动力响应的敏捷、运营成本的简化,都是看得见的优点。做刑侦多年,习惯了找证据讲逻辑。证据不会撒谎,只有解释会拐弯。眼下能看见的证据是:本田终于不再旁观,开始用大厂态度做电动街车。这至少比那些PPT造车、融资造梦的假把式靠谱许多。用户当然可以冷漠地观望,但产业真需要有几家像样的企业把这件事做扎实。

只不过,想让街霸变电霸,靠一身机械脸、几句宣传语、和“化身为风”的玄学还远远不够。用户不是被捧在掌心的宠物,而像是一群随时准备翻脸的考官,手里拿着钱包和鄙视链。没实力的产品,也许会在新车发布现场被吹捧,但很快就会在论坛、贴吧、街头巷尾被现实扳回一城。在专业的世界里,成绩单永远写在公路上。

本田电动新车现身,单摇臂设计,宣传口号亮相-有驾
本田电动新车现身,单摇臂设计,宣传口号亮相-有驾
本田电动新车现身,单摇臂设计,宣传口号亮相-有驾
本田电动新车现身,单摇臂设计,宣传口号亮相-有驾

如果说燃油机的裂缝声是机械信仰最后的歌声,那新一代电动机的嗡嗡作响就是新时代电气宗教的小曲。你可以选择信仰它,也可以像老警察对新型诈骗手段那样,半信半疑、戒心十足。但无论选择哪种,只能承认:历史的轮子并不会因为谁固守过去而停下。

当然,也别太迷信“新时代”这种大词。新瓶装老酒的把戏做得多了,用户早晚会瓶底朝天细细打量。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始终是骑在路上那一刻自由与安全的叠加值,是续航里真实跑出来的每一公里,是冬夜里没有充电桩的无助——或者,一份能让人安心骑行的本事。

所以,这场“化身为风”的大戏,收场会如何?愚以为,等车落地,等用户反馈,等市场决定一切。专业说话看数据,体验说话看用户。我只能边看边想:新时代,是厂商的口号,还是用户的感受?是商业的逐利工具,还是一场真正属于骑士的革新?你怎么看?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