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炮轰国产电车,缺乏核心技术,是危言耸听还是当头棒喝?

最近,咱们国家的电动汽车行业可以说是风光无限,销量在全球市场上节节攀升,比亚迪这样的品牌一年卖出几百万辆车,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厉害。

就在大家沉浸在这份喜悦和自豪里的时候,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一位在汽车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却站出来说了一番听起来很“扫兴”的话。

他说,我们中国的电动车其实没什么真正的核心技术优势,主要强的还是产业链整合能力。

魏建军炮轰国产电车,缺乏核心技术,是危言耸听还是当头棒喝?-有驾

这话一出来,立刻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讨论。

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看不得自己国家好;也有人认为这是金玉良言,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那么,咱们的电动车到底是真材实料的“学霸”,还是有点偏科的“特长生”呢?

这事儿值得我们大家好好琢磨琢磨。

魏建军董事长的这番话,听着可能有点刺耳,但仔细想想,他说的话点出了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他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我们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提醒大家,要分清楚“把别人的东西用得好”和“自己能创造东西”是两码事。

他承认,在电池这个领域,我们中国的产业链是全世界最完整的,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到中游的电池材料,再到下游的电池包生产,我们都做得非常出色,成本控制和生产规模无人能及。

但这就像我们开了一家全球连锁的快餐店,我们能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把汉堡、薯条送到顾客手里,效率全球第一。

可是,那个汉堡里牛肉饼的独家配方,可能是美国人发明的;那个炸薯条的机器,核心技术可能掌握在德国人手里。

我们强的是把这些东西完美地组合起来,并且以更亲民的价格卖出去。

魏建军指出的就是这个现实:电动汽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我们的根基还不够扎实。

比如电池技术,最初的理论突破是在美国,后来是日本和韩国率先实现了商业化和大规模应用,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工艺改进和结构创新,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做了很大的提升,但这更多的是应用层面的创新。

而在更底层的电化学材料体系上,我们还没有实现颠覆性的突破。

魏建军炮轰国产电车,缺乏核心技术,是危言耸听还是当头棒喝?-有驾

再看电机和电控系统,情况就更明显了。

电控系统里最关键的芯片,比如IGBT芯片,它就像是电流的总开关和调节器,控制着电能怎么高效地输送给电机,这个小东西的技术壁垒非常高,高端产品长期被德国的英飞凌、日本的三菱等国外巨头垄断。

我们虽然也在奋力追赶,但高端芯片的自给率还很低。

这就意味着,我们汽车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有一部分还攥在别人手里。

那么,这种“核心技术不够硬”的状况,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愈演愈烈的“价格战”。

大家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两年买国产电动车,感觉越来越划算,今天这个品牌宣布降价,明天那个品牌就推出优惠大礼包。

为什么会这样?

魏建军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上的同质化。

当大家用的核心零部件都差不多,你有的功能我也有,很难在产品本身拉开本质差距的时候,最简单直接的竞争手段就是拼价格、拼配置。

你多加一个屏幕,我就多加两个音响,你卖二十万,我就敢卖十八万。

这种“内卷”虽然让消费者短期内得到了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不赚钱的企业是无法持续投入研发的,长期的价格战会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

魏建军炮轰国产电车,缺乏核心技术,是危言耸听还是当头棒喝?-有驾

其次,这种激烈的竞争也催生了一些乱象。

比如,为了在宣传上吸引眼球,续航里程虚标的问题就成了行业里一个半公开的秘密,标称能跑一千多公里,实际在冬天开着空调上高速,可能连一半都跑不到。

这种做法透支的是消费者对整个国产品牌的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实力不济的品牌倒下了。

过去十年里,有二十多个国产品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这背后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车主,他们的车一旦需要维修,可能连配件都找不到,二手车更是卖不出价钱,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当然,说了这么多问题,并不是说我们的国产电动车就不行了。

恰恰相反,我们在另外一些赛道上,已经跑出了自己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在引领潮流。

魏建军的批评像是冰冷的海水,让我们保持清醒,但我们自身的优势也像熊熊的火焰,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呢?

主要是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这些“应用层面”。

你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对比,坐进一辆传统的外国品牌汽车,再坐进一辆我们国产的新势力品牌的车里,感受会截然不同。

国产车里的大尺寸屏幕、流畅的车机系统、能听懂各种方言的智能语音助手、甚至能在车里K歌、看电影,这些功能把汽车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

在这方面,我们绝对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因为我们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魏建军炮轰国产电车,缺乏核心技术,是危言耸听还是当头棒喝?-有驾

另一个巨大的优势是在智能驾驶领域。

虽然底层的芯片我们可能还需要依赖进口,但在芯片之上运行的算法和软件,我们却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像华为、小鹏这些企业,他们的智能驾驶系统在中国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下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在很多场景下比一些国际大牌做得更好。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交通路况,这为我们的算法工程师提供了海量的、宝贵的真实数据来进行训练和优化。

这就好比一个飞行员,一个只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飞过,另一个则经历过各种暴风雨和复杂气流,后者的驾驶技术和应变能力自然会更强。

所以,综合来看,魏建军的这番话,更像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是一次“居安思危”的呐喊。

当整个行业都在为销量全球第一而欢呼时,有这样一位行业元老站出来,冷静地指出我们脚下的短板和潜在的风险,这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能仅仅建立在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成熟的产业链之上。

未来的竞争,将是核心技术的竞争。

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做一个“组装高手”,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技术发明家”。

未来的十年,是国产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差距,在固态电池、车规级高端芯片、高性能电机这些核心领域下功夫,补齐短板,那么我们就有底气在世界舞台上,与丰田、特斯拉这样的顶级高手进行全方位的正面较量。

如果只是沉醉于眼前的销量和价格战的胜利,那我们很可能会重蹈过去燃油车时代“市场换技术”没换来的覆辙。

真正的超越,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知,更需要我们有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决心和行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