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发布了题为《Decarbonising heavy-duty road transport — State of the enabling conditions 重型公路运输脱碳:有利条件现状》的报告。报告把实现重型道路运输脱碳的关键要素概括为“三条主线”——零排放车辆、配套的充/补能基础设施,以及支撑转型的政策与电网能力。
电动卡车观察基于该报告与公开资料,围绕欧盟实现2030/2035年重型车辆零排放目标所需的有利条件、充电基础设施的瓶颈等方面,给出一个面向中国读者的通俗且有据可依的分析。
ACEA报告里的“量级”与必要条件概览
ACEA在报告中列出了实现法规目标所需的规模化指标:到2030年前后,欧盟需要数十万台零排放重型车与成千上万个面向零排放重型车的高功率充电接口。报告给出的示例量级是约40万台零排放重卡(其中电动重卡占大头),以及数万处对公众开放或准公共的中重型电动车辆充电点(其中大量需要支持兆瓦级高功率充电)。
此外,氢加注网络在特定用例中也不可或缺,如面向长途与超重载场景。要素层面,ACEA强调了清晰、可预测的政策信号,包括道路使用费差别化、购置/运营补贴、碳定价与电网端的提前规划(如变电容量、接入时间表)同样是达成目标的前提。
充电基础设施短板为何成为“达标”的最大绊脚石
从现实到目标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两端。一是公共/走廊级高功率充电网络严重不足,二是车队/园区充电的电网接入与施工周期长。虽然若干整车厂与车队在短途、港口和城市配送场景已经开始采用电动重卡,但长途运输与不定线路的运营仍强烈依赖路侧或走廊充电点。
ACEA与行业研究均指出,仅靠现有部署速度,难以在2030前造就支撑跨国长途与大量车队换电的网络密度。实际障碍还包括变电站升级耗时、许可审批繁文缛节、当地供电商与运营商间的协调成本、以及充电商业模式(投资回收期、选址收益性)不明朗等。换言之,若没有大规模、有序且互联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车辆即便生产出来也难以实现商业化放量。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协同进化比二选一更现实
关于先建车还是先建桩,结论并非单一答案,而是依赖具体案例场景与政策组合。
对于城市配送、港口与公交这样“路线固定、回场集中”的场景,先推车队电动化并配套车场充电最经济、最可行:车队充电可集中管理,变电与调度容易规划,TCO改善更快。ACEA报告也强调车场充电在初期转换中的重要性。
对于跨国长途或干线物流,必须先有走廊级的兆瓦级高功率充电网络,否则车辆无法承担长距离运营风险;这类基础设施通常需要政府引导、跨国协调或大型私营资本参与。
最有效的模式是同步推进“车—桩—政—网”。政府通过法规与补贴降低不确定性,企业在特定走廊与车队场景同时部署车辆与充电点,从而形成网络效应并加速规模化。
因此,现实路径是“协同进化”,即在集中场景先行试点,先车或先桩要因地制宜,同时在政策层面创造对两端的稳定支持,才能实现系统性突破。
欧洲短板对中国电动重卡和充电桩出海意味着什么机遇?
中国在电动商用车与充电设备产业链的优势十分明显,规模化的整车与电池制造能力、完整的零部件生态、成熟的园区充电运维经验,以及在海外中短途项目上的早期试点。基于这些优势,中国厂商在欧洲市场可获得以下机遇:
1.填补短期供应缺口。欧洲本地在高功率充电器与成套电能站房(含变电、能量管理、冷却系统)上的产能与交付速度有限,中国厂商能以较短周期提供成套设备与EPC(工程总承包)服务。例如星星充电与施耐德2025年4月成立合资公司,整合双方在能源管理与充电基建领域的技术优势,聚焦欧洲市场打造领先的"硬件+软件+服务"新能源解决方案。
2.以车联桩的成套解决方案切入。推出“整车+车场充电+运维”打包方案,降低欧洲车队客户对接口与运维分散风险的担忧,加速试点落地。
3. 在园区与港口领域优先示范。这些场景对充电密度与服务可靠性要求高,但回收可预见,适合中国企业先建立口碑并扩展服务链条。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建议
尽管机会可观,但挑战也不可忽视:
合规与认证门槛高。车辆须满足欧盟类型认证、尺寸与安全规范;充电设备需符合当地电气与通信标准。建议提前布局认证测试并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讨论。
标准互操作性问题。高功率接口(如MCS)尚在推进过程中,通信协议与计费互通是运营的关键。中企应确保设备支持主流协议(OCPP 等)并参与互操作性测试。
本地化服务能力。高功率充电站对维护与快速故障响应要求高,必须建立本地运维团队或与当地服务商合资合作。
电网接入与协调。大功率站点经常需要变电站改造与长期接入安排,中企需提供包含变电站、储能与能量管理的成套方案,或与当地电网公司合作共同推进。
商业模式与资金运作。欧洲项目常通过招标、PPP 或公私合营获得资金,中企需适应当地投融资模式并寻找可靠合作伙伴。
针对以上挑战,电动卡车观察给出的建议包括:在目标市场先以港口/园区示范项目切入;并购或与本地运营商建立合资体;同时输出整包服务以绑定客户;积极参与标准化与互联测试以降低进入壁垒。
从“出车”到“出桩”再到“出网”:未来可能的产业路径
对中国厂商而言,一条可行的成长路线是三阶段演进:
1. 出口整车(中短途与园区/港口优先),赢得首批订单并积累海外运维经验;
2. 出口充电设施与成套工程,在获得整车项目后承接车场充电与变电站工程,实现“整车+充电”的一体化交付;
3. 出口智能电网与能量管理解决方案,在站点规模扩大后提供储能、微网与需求侧管理,参与当地电网与能源市场(例如V2G、柔性负荷服务),从而上升为能源与运输一体的综合服务提供者。
这种由“产品”到“系统”再到“服务/平台”的路径,既能提高单个项目的附加值,也能构建长期可持续的营收模式。
窗口期已来,拼的是整合能力而非单项优势
电动卡车观察认为,欧洲在车型技术上进入可用供应的时期,但能否在2030/2035年的时间窗内实现大规模落地,关键取决于充/加能基础设施、电网配套与政策工具的协同。对中国企业来说,机会和挑战并存:规模化生产与成套能力是优势,但要真正把“车”和“桩”以及更上层的“网”打通,需要面对认证、标准互通、本地化运维和复杂融资的现实。未来的赢家,很可能不是单一的整车厂或设备商,而是那些能把整车、充电、能量管理与当地合作伙伴有机结合,提供一揽子落地能力的企业或联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