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前滩L+Plaza,那家标价69.8万起步的北欧电动车店,十月悄然落锁后留下的空铺位,和沃尔沃从48%减持到18%的股权变动,或许藏着一个关于定价、认知和生存法则的完整故事
朋友上个月去前滩想看车,扑了个空。玻璃门上贴着张A4纸,几行字,没多说什么。他站在那儿愣了会儿,给我发微信:“极星那店没了。”我回他:“意料之中。”他又发:“可惜了,车其实挺好。”
这事儿得从定价说起。极星3卖69.8万到79.8万,极星4也要34.98万起步。这价位段在国内是个微妙地带。往上看,奔驰EQS、宝马iX摆在那儿,人家百年品牌,LOGO就值几万块;往下看,理想L7、蔚来ES7,用户社区经营得风生水起,服务体系铺得到位。极星夹在中间,北欧设计、环保理念、高性能底盘——这些词儿听着挺高级,但对大多数掏钱的人来说,或许不如“这车冬天续航打几折”来得直接。
车本身没毛病。极星3那套空气动力学设计,前脸导风槽配尾部镂空尾翼,高速上风噪控制得不错,0.29Cd的风阻系数,对SUV来说算用了心。内饰更有讲究,回收塑料瓶做的织物、渔网提取的尼龙、植物合成的座椅面料,摸上去手感不输真皮,还轻了15%。这套环保牌打得精致,但在国内市场,买家更关心的大概是——充电方不方便?智驾好不好用?冬天掉不掉电?
极星4的动力参数看着唬人,双电机400千瓦、686牛米,破百3.8秒。底盘调校是欧洲那路子,转向精准,过弯姿态稳,不是那种一味求软的舒适取向。采埃孚CDC可变阻尼减震,理论上能兼顾运动和日常。开过的人说,这车确实有驾驶乐趣。但问题是,愿意为“驾驶乐趣”这四个字买单的人,在国内电动车市场里,数量或许没想象中那么多。
我认识个哥们儿,原本挺中意极星2。26款升级了骁龙第三代座舱,配宝华韦健音响,WLTC续航554公里,神行电池支持4C快充,18分钟能从10%充到80%。参数拉满,设计也耐看。但他最后买了比亚迪。理由很简单:“找充电桩方便,保养网点多,卖二手也好出。”他跟我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点遗憾,但更多的是务实。
店关了以后,极星转线上销售。这招在国内高端市场不太灵。买三四十万的车,谁不想去实体店坐坐,感受下氛围?七八十万的极星3就更别提了。蔚来把NIO House开成会客厅,特斯拉体验店占着商场最好的位置,极星呢?网上下单,等提车?这种玩法,水土不服的概率挺大。
去年沃尔沃把极星48%股份里的大部分转给了吉利,自己只留18%。今年吉利又追加2亿美元。这一进一退,动作背后的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吉利的资源或许能帮极星缓口气,但品牌认知这事儿,不是钱砸下去就能立起来的。
国内电动车市场这两年变化太快。三年前,北欧设计、环保理念还能吸引一批愿意为情怀买单的人。现在?智驾算法、冬季续航、充电网络、保值率——这些实打实的硬指标,才是购车决策的关键变量。极星那套打法,节奏慢了半拍。
极星3的空间设计其实挺用心,4900mm车长,后排膝部空间比前代多了3cm,全景天幕带来的开阔感也不错。405升后备箱,座椅放倒能扩到1095升,日常够用。但这些优点,在同价位竞品面前,不太够看。理想L7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蔚来ES7的换电体系,小鹏G9的智驾能力——每家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极星拿什么跟人家拼?
车机系统是另一个短板。极星用的是原生安卓,接入了部分本土应用,但整体生态整合度不如国产品牌。自动驾驶主要依赖沃尔沃的全球方案,对国内复杂路况的适应性还有提升空间。这些细节,单拎出来都不是大问题,但叠加起来,就构成了用户体验上的差距。
极星4取消后挡风玻璃那个设计,挺大胆。用车身同色覆盖件替代,配流媒体后视镜,视觉效果确实独特。但这种设计在国内接受度如何,不太好说。有人觉得前卫,有人觉得别扭。个性化设计是把双刃剑,吸引小众的同时,也可能把大众挡在门外。
说到底,极星的困境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定位和现实之间有条沟。它想做高端,但品牌力撑不起那个价位;它有技术,但没转化成用户能感知的体验优势;它讲情怀,但市场要的是实用性。这种错位,在哪个行业都是致命的。
前滩那家店的空铺位,现在大概已经被别的品牌接手了。商场不会让位置空着,市场也不会等谁。极星往后怎么走,谁也说不准。或许深化跟吉利的协同,加快本土化,调整价格策略,还能找到活路。但时间窗口正在关闭,留给它的机会不多了。
开车这些年,见过太多品牌来了又走。有些是产品不行,有些是运气不好,更多的是没搞清楚市场要什么。极星的车确实有味道,但味道这东西,不当饭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