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的新能源市场榜单,藏着一个令人意外的变化 —— 曾经稳居前十的理想汽车,首次从头部阵营消失。核心车型 L8 单月销量仅 3088 辆,1-7 月累计销量 30856 辆,同比下滑明显。这份成绩单不仅打破了理想 “奶爸车” 的神话,更折射出这家新势力车企在产品迭代与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困境。当套娃战略的红利耗尽,增程市场已成红海,押宝纯电车型 i8 的理想,正站在 “二次爆发” 或 “彻底掉队” 的十字路口。
销量滑坡:从 “蔚小理” 领跑者到跌出前十
翻开 7 月新能源厂商销量榜,一组数据格外刺眼:理想汽车以 3088 辆的单月销量(L8 车型),排在第 11 位,不仅落后于比亚迪(27.46 万辆)、吉利(12.14 万辆)等头部厂商,甚至被零跑、赛力斯等第二梯队品牌拉开差距。1-7 月累计销量 23.47 万辆,同比下降 2.2%,市场份额仅 3.6%,在新能源厂商中排名第 9,与巅峰时期 “月销破 5 万” 的表现相去甚远。
更值得关注的是核心产品的颓势。作为家庭用户的 “明星款”,理想 L8 曾长期占据 30 万级六座 SUV 销量榜首,如今单月 3000 辆的成绩,仅为巅峰时期的 1/5。对比同级别竞品:领克 900 7 月销量突破 8000 辆,乐道 L90 达 6500 辆,曾经被理想 “碾压” 的对手,如今已完成反超。
销量数据的背后,是用户选择的悄然转移。北京车主王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原本打算换 L8,但试驾后发现,领克 900 的旋转座椅更适合带老人出行,乐道 L90 的前备箱能放下婴儿车,理想的‘独家优势’好像没那么明显了。” 这种 “比较后的放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用户的决策缩影。
困境根源:套娃战略失灵与竞品围猎
理想的销量滑坡,并非偶然,而是产品策略与市场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套娃战略的双刃剑效应:为提升供应链效率,理想 L6、L7、L8、L9 四款车型基于同平台打造,车身尺寸、内饰设计高度同质化 ——L6 与 L7 轴距仅差 85mm,L8 与 L9 内饰布局几乎一致。这种 “一款设计吃遍天” 的模式,曾让理想在 2023 年实现快速上量,但长期来看,却让市场陷入审美疲劳。
“从 L6 看到 L9,除了尺寸稍大,感觉换汤不换药。” 上海消费者李女士的吐槽道出关键:家庭用户对 “新鲜感” 的需求虽不如年轻群体强烈,但对 “差异化价值” 的期待在提升。当竞品纷纷推出旋转座椅、车载冰箱、后排娱乐屏等特色配置时,理想的 “大沙发 + 彩电” 组合,已难以形成独家吸引力。
增程市场的红海绞杀:理想曾凭借 “增程解决续航焦虑” 的精准定位,在 30 万级市场独树一帜。但如今,吉利、奇瑞、赛力斯等厂商纷纷加码增程技术,让这一领域从 “蓝海” 变为 “红海”。吉利银河 L7 亏电油耗低至 2.67L/100km,奇瑞风云 T9 纯电续航达 200km,赛力斯问界 M7 则以华为智驾形成差异化,理想的技术优势被快速稀释。
更致命的是 “价格战” 压力。为保住市场份额,理想 L8 终端优惠从 2 万元扩大至 4 万元,入门版实际起售价跌破 30 万,这虽然短期拉动了部分销量,却损害了品牌溢价能力。有经销商透露:“以前客户觉得买理想是‘中产标配’,现在优惠太大,反而有人担心‘是不是产品不行了’。”
转型豪赌:纯电 i8 能否成为 “救命稻草”?
面对增长瓶颈,理想将希望寄托于纯电车型 i8。这款被李想称为 “脱胎换骨” 的产品,承载着品牌从 “增程依赖” 到 “纯电突破” 的战略野心。
在易车极限续航测试(120km/h + 暴雨工况)中,理想 i8 以 378km 的实际续航排名第 6,超过特斯拉 Model Y(350.9km)、比亚迪汉 L(376.1km),展现出扎实的纯电技术功底。其搭载的 800V 高压平台,支持充电 10 分钟增加 200km 续航,试图解决用户 “纯电续航焦虑”。
设计上,i8 摆脱了 L 系列的套娃痕迹:溜背造型降低风阻系数至 0.23Cd,贯穿式尾灯搭配发光 LOGO 提升辨识度,内饰取消 “彩电 + 沙发” 的固定组合,改为可升降的中控屏与可旋转的后排座椅,试图重塑品牌形象。
但市场反馈仍存不确定性。广州车主陈先生试驾后表示:“续航和智驾不错,但 31.98 万的起售价,比小米 YU7(25.35 万)贵了 6 万多,性价比没优势。” 更关键的是,理想在纯电领域的品牌认知度不足 —— 用户提到 “纯电”,首先想到的是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的 “纯电基因” 仍需时间培育。
生死窗口期:新势力格局松动下的突围战
理想的困境,恰逢新势力格局重新洗牌的关键期。小鹏凭借 XNGP 智驾系统实现销量反弹,7 月销量 3.37 万辆,同比激增 263%;小米汽车携 YU7 强势入场,单月销量突破 5 万辆,成为 25 万级市场黑马;蔚来则依托换电体系,在 40 万 + 高端市场稳住阵脚,7 月交付量同比增长 15%。
相比之下,理想的处境更为微妙。若 i8 能在 3 个月内实现月销过万,或许能借助纯电转型重新激活市场;若销量持续低迷,不仅会消耗品牌信心,还可能错失新能源市场的增长红利。有行业分析师指出:“新势力的窗口期越来越短,理想必须在 i8 上证明‘除了增程和奶爸车,还能做好更多事’,否则很可能被挤出第一梯队。”
从 “套娃战略” 的高效到 “审美疲劳” 的困境,从 “增程王者” 的光环到 “红海厮杀” 的被动,理想的起伏折射出新能源市场的残酷法则:没有永远的优势,只有持续的进化。当 i8 的首批车主提车时,理想的转型之战才真正开始 —— 这场仗,不仅关乎一款车的成败,更决定着这家新势力能否在 “后增程时代” 找到新的生存坐标。
全部评论 (0)